【大紀元6月25日訊】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日前召開的第九次院士大會上列舉科技學術界腐敗現象,為此工程院章程亦將增加「品行端正」表述。也有媒體提出應該建立「院士退出機制」,以防有人以身試「德」。不過,亦有讀者表示,增加「品行端正」就一定能約束院士?就能杜絕抄襲、造假等學術腐敗嗎?
學術腐敗現象令人震驚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徐匡迪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中,用了很大篇幅論及院士科學道德建設的成績和問題。他指出,「近年來科技界受到社會上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思想的不良影響,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科學道德建設面臨新的挑戰,院士群體的科學道德也面臨更高的社會期望。」
徐匡迪在報告中列舉了一些有關科學道德的不良現象:「國內外已經發生的學術腐敗現象令人震驚;一些學術不端行為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個別院士疏於對學生和助手的管理而產生不良影響;個別候選人的申報材料因誇大成績而受到質疑,這些都應該引以為戒。」
院士本是一種「學術稱號」,但如今,這種稱號在各種利益下,已經扭曲變形了——異化成了點石成金的權力。有報導指,某些人依靠自己的頭銜和學術權力,在沒有做出多少勞動的科研成果中署名為第一作者;為了討好某些權勢,不顧事實真相,亂發表不負責任的意見;礙於情面、友情參與成果鑑定會,在不明就里的成果鑑定書上簽字,這些「不端」行為,在今天的學術界不同程度存在。
讀者質疑新增標準約束力
讀者歐木華在中國網上撰文指,在《中國工程院章程》中所謂的品行端正的表述其實早就有了。以前的表述著重於科學道德,而現在的「品行端正」則更為寬泛,但實際上,目前院士出現的種種問題,基本集中於抄襲、造假等學術腐敗上,換言之,新增加的表述不過是舊瓶裝新酒。以前的「科學道德」等表述都無法約束院士,現在的「品行端正」就一定能約束院士?
他表示,實際上,不該抄襲這樣的條款壓根就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社會「公共準則」,如果連這樣的底線都要寫到院士章程中,讀者只能心酸地感歎科學工作者的自律精神也太差了。
媒體稱院士應有退出機制
廣州日報評論指,和院士講道德,不是院士道德修養不夠,而是在利益的驅動下,有些院士甘願犧牲自己高貴的榮譽羽毛,甚至為虎作倀。分析後不難發現,個別院士之所以敢公然以身試「德」,用名逐利,原因在於院士頭銜「終身榮譽」這層強硬外殼的庇佑。
要破除這種怪現狀,既要嚴把「入口」關,做好監督,也需要設置「出口」。「嚴把入口關」約束不了當選後院士們的行為,如果院士終身制依然存在,在利益誘惑面前,監督工作做得再好,院士們還是有以身試「德」的危險。
因此,和「公務員退出機制」一樣,也應該建立「院士退出機制」。
院士贊成增「品行端正」
據稱,在將要審議和表決的新修訂的《中國工程院章程》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雲鶴表示,針對章程修改一事,他們早前向院士發出了485份問卷,收回449份。填寫問卷的院77.5%的院士同意加上這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數院士贊成用「品行端正」。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