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馬:苦難的妙用

狄馬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6月24日訊】中國的傳記作家喜歡描摹傳主的不幸,以為傳主越不幸,他們的人格就越偉大。最終給人一個印象:這些傳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們自身的才華和努力,而是靠苦難本身的孕育。但這無法解釋像歌德、泰戈爾這樣命途順遂的天才;反而,有可能推出一系列荒謬的結論:如果說苦難是對一個人有幫助的話,那麼楚懷王就成了推動中國文學事業發展的功臣,因為如果沒有他的迫害和放逐,就沒有屈原的《離騷》和《九章》;漢武帝就成了支持史學研究的好領導,他雖然沒有給司馬遷撥經費,但如果不是他閹割了司馬遷的話,司馬遷可能就寫不出《史記》;皇權專制就是好,要是沒有政治的黑暗和腐敗,李白、蘇軾、關漢卿就不會留下那麼多牢騷滿腹的詩篇;甚至奴隸制也不壞,要是沒有秦始皇的皮鞭,奴隸們哪會心甘情願地修長城、築皇陵?……而且,為了讓這些才子俊逸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最好讓楚懷王、漢武帝、始皇爺爺做得更糟糕些——正如一部汽車,動力越大,牽引力就會越大——作為讀者,我們自然就會收穫的越多。然而,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要求別人犧牲他的利益甚至生命,來滿足自己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需要,哪怕被要求者是古人或外國人。

在遊覽長城、兵馬俑、故宮、頤和園等名勝古跡時,我們常常聽到一句陳陳相因的話:「這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解說員甚至是學者們沒有告訴我們的是,「這些古代勞動人民」是不是願意發揮他們的智慧?這些「結晶」又是怎樣形成的?是由血、汗、水還是葡萄糖析出來的?在我看來,任何一門藝術如果不能體現人類的尊嚴和價值,甚至完工之日就是創造者的生命終結之日,那麼,這門藝術之所以留存下來,就是因為後人要研究祖先的恥辱。長城也許雄偉壯麗,兵馬俑也許奇巧無比,故宮和頤和園也許幽深似海,但作為人類罪惡的象徵,我們應該首先記住,這些用白骨奠基,充斥著膿血和眼淚的所謂「藝術」只是因為時間的久遠,使我們拉開了距離「審美」。充其量是壞事裡面衍生出的好事,不值得讚美。就像強姦使一個寡婦懷孕,使她晚年的生活有了依靠,但不能因此讚美強姦;流氓將一個少年的腿打斷,使他沒有資格報名服役,從而避免了「為國捐軀」,但不能因此頌揚「打斷腿」;一惡棍無端將一男子閹割,使他沒有機會犯生活作風問題,但不能因此炫耀說:「還是閹割好哩!」……

一切沒有選擇的行為,在道德上都是沒有價值的。你表揚一個太監守貞操,就像在我們的時代你表揚一個下崗工人勤儉節約,農民衣著樸素一樣沒有意義。只有當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良心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時,我們的「犧牲」才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善惡在個人不能負責的範圍內是沒有意義的。一件我們完全不能把握的事件,在道德上就既沒有機會獲得好評,也沒有機會招致惡損。在皮鞭和棍棒下被動地從事一件他完全不得已的工作,和頂住輿論的壓力,毀家紓難,成就一項他認為有價值的事業,這二者是有天壤之別的。如果不問選擇和被迫的區分,一味讚歎受難者的勤勞勇敢,即使他們的工作真對後人有意義,也顯得全無心肝。

由於和意識形態「捆綁銷售」的時間太長,中國的文人學士喜歡把一切問題都「泛道德化」。一座偌大的城市十里不見廁所,市民忍恥到牆角排泄,論者歸結為「素質低」,而全然不管市政當局的不作為;一個鄉村教師三十年如一日,省吃節用,自費買磚,親自手提肩背,將一座學校背上山,媒體高度讚揚「劉老漢」的「主人翁精神」,而隻字不提教育部門的失職對一個老人的身心摧殘;一個雲南鄉村的女郵電員工資不夠坐車,步行穿山,獨自往返數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記者採訪完畢,只是一個勁地稱讚她的任勞任怨……這種冷血文化培養出的冷血道德魯迅稱之為「瞞和騙」。「瞞和騙」的要訣在於,閉上眼睛,繞開真實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現實問題轉化成一個無私奉獻的道德自律問題,然後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術改進。苦難和苦難的製造者就這樣一起消失。「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魯迅《論睜了眼看》)看來這種 「乾坤大轉移」的法術自古有之,於今為烈。

那麼,誰是這種犧牲道德的最後受益者?當一些人無論是心甘情願還是受人哄騙地出售了他們的體能和智力時,誰是這種廉價產品的真正買方?從中國農民的身上我看到了這種道德加減的最後得數。中國農民幾千年來忍受著非人的苛待,兵來如篦,官來如剃,換來的只是一句「吃苦耐勞」的道德美譽,而幾千年來他們的善良、隱忍是不是提高了執政者的道德水平呢?是不是使得治人者有些許的良心發現而減輕壓迫呢?或者乾脆反過來說,是不是在更大程度上出現了相反的變化呢?德蕾莎修女自述,她在印度貧民窟裡幫助的人,從來不上教堂,因為衣衫襤樓;不會哭泣,因為沒有眼淚;從來不祈禱,因為沒有用;甚至不會請求,因為沒有人會理他們。中國農民從來不請求,是因為上帝聽不見;經常笑逐顏開,是因為不用擔心有人會罰他不當農民;不害怕死亡,是因為到地獄也不過就是在水深火熱中服苦役。

--原載:《天益》,2008-06-19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陳柏年:台灣的苦難文學
袁紅冰台北專訪:寄語新總統馬英九
狄馬:偉大的幾分鐘
摩羅:我們熱愛什麼樣的生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