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日訊】(大紀元記者郭秋怡編譯報導) 油價飆漲不休,成為全球消費者、經銷商、政府當局的頭號苦惱。不過,各國感受油價波動的壓力有所不同,從委內瑞拉的油價低於水價,到土耳其更是超過11美元,要加滿油箱的代價竟超過土耳其國內機票的價格。據美聯社報導,其中差異的主因在於稅率和補貼的不同,也有一部份是受煉油容量及地理區位限制的影響。
全球民眾叫苦連天
歐洲及日本長期以來的高稅率使消費者已很習慣於高油價,但油價的升高還是會加重生活負擔;現在有許多歐洲人根本不想開車,而好便宜的大眾運輸工具;日本的加油站指出很多消費者已不將油箱加滿,有些人乾脆改加較低等級的油品。
然而,中國限漲油價,使儲油加快耗竭;印度政府的補貼政策,面臨高油價已經快要吃不消了。
印尼因補貼縮減而發生抗爭;法國農、漁民已以抗議行動要求政府提供協助;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漁民以及英國、保加利亞卡車業者等均已加入抗爭行列。
即使蘇俄身為全球第二大產油國,每加崙零售油價還是漲到了3.68美元,直逼美國水準,但平均薪資卻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但在油產富饒的委內瑞拉,受政府補貼,很多人還是照樣開著多數美國人已敬而遠之的運動跑車。
有些國家正效仿巴西以生質柴油做為替代方案,約有八成的新車裝有生質柴油及汽油混合引擎。
雖然高油價已使美國的油品需求相對全球明顯下降許多,但據巿場諮詢機構全球洞察(Global Insight)統計,全球現有8億8,700萬輛汽車,較15年前成長5億5,300萬輛,未來仍會繼續成長,因此,油價上漲的壓力還在持續上升中。
燃料稅成為政策焦點
歐洲的高額稅捐使油價居高不下,美國相對低的稅率,使零售油價走勢與原油成本的波動幅度相當接近。隨原油漲價,美國每加崙零售油價已突破4美元,比五年前成長144%,同時法國也上漲117%倍左右,達到9.66美元,稅率問題已同時成為美、法兩國政府關注的焦點。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麥肯(John McCain)及希拉里.柯林頓(Hilliary Cliton)已建議聯邦政府取消燃料稅,而法國總統沙柯吉今天敦促歐洲國家普遍調降燃料稅,以協助消費者因應高油價時代來臨。
蘇俄對石油課徵60%至70%的稅捐,煉油能量限制及運輸成本也是油價居高不下的主因,煉油業者近年來向政府要求調降稅率,已於三月獲政府回應,預計於2009年起,煉油業可降低賦稅負擔。
油漲價到底該怪誰?
中、印等國需求大增被普遍認為是導致油價上漲的元兇之一,美聯社近期的一篇專題報導更指出,機構投資人如退休基金、大學校務基金、主權基金等的投資也應該負起很大的責任。
投資機構購買原油類商品,以規避通膨風險及追求利潤提升,但諷刺的是通膨反而上升得更快,他們將大量資金投入商品巿場,雖然並未持有實體商品,而是購買期貨等金融投資工具,由於期貨價格在巿場上具有指標性,因此期貨漲價影響現貨巿場甚鉅。
LPL財金機構的首席巿場策略師傑弗裡.克蘭托普(Jeffrey Kleintop)向美聯社表示:「油價上升已使實體商品的價格轉弱,但因更多投資人追求獲利,反而使金融商品的需求增加。」,因此有專家形容機構資金不斷注入期貨巿場就如同劫持了巿場。
據維京群島的麥斯特資本管理(Masters Capital Management)避險基金的經理人邁克爾.馬斯特(Michael Masters)表示,過去五年內,商品指數基金的投資規模已從2,600億美元數倍成長至13兆美元,其投資的25項商品價格已上漲183%。
馬斯特援引數據突顯期貨巿場對現貨巿場構成的壓力,他指出中國過去五年的原油需求增加9.2億桶,但同期間的原油期貨需求增加,換算成現貨等於8.48億桶原油。雖然他們並非惡意推高價格,但他們的影響卻廣及油品消費者。
里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研究也支持同樣的觀點,里曼的首席能源經濟學家愛德華.莫斯(Edward Morse)表示,從商品指數的投資績效可以預測出有大量資金能量持續投入,尤其當傳統資產如股權績效不佳或美元轉弱時,投資商品的金額會成長更快。
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首席經濟學家傑弗瑞.哈里斯(Jeffrey Harris)表示,油價上漲乃受經濟基本面及供需法則影響,並宣佈將致力於推動美國及國際能源期貨巿場的透明化,例如將要求投資機構每月填送報表,以防交易活動妨礙巿場的價格發現過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