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2008北京奧運 很冷很尷尬

清風

標籤: ,

【大紀元6月1日訊】說實在的,本人乃一介草民,但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確實希望能夠通過在中國舉行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來振奮我中華民族的精神,提高中華民族的自尊,這並非非分之想。我想全國的大多數人都會有這個意願吧,畢竟幾千年來的專制統治對中國人的壓抑實在太深,「東亞病夫」的帽子也使中國人無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然,中國最高當局在策劃2008奧運會主辦權時並不是這樣考慮的,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把舉辦奧運會作為一項面對世界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來操弄的。有誰見過哪個國家會為了奧運付出吃奶的力氣,不顧中國的現實而傾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動員的人力、投入的資金、外交的動作、宣傳的聲勢恐怕都是迄今為止的歷屆奧運會所無法比擬的,那無非是想在世界面前爭個虛假的面子,展現所謂「中國崛起」的另一面。

既然要爭面子,那就要搞得轟轟烈烈,儘量弄出歡樂、喜慶的氣氛來。然而,出乎人們預料的卻是進入2008年以來,雖然官方竭盡全力力爭北京奧運有個好的開局,但天公不作美,隨著奧運會的臨近,越發顯得諸事均不順遂。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吧。其一,今年一月中旬以來全國遭受半個多世紀以來未曾有過的嚴重雪災,交通中斷、電力中斷,全國幾乎癱瘓,進而引發全國性的物價飛漲以及通貨膨脹的加劇。其二,按照國際奧委會的安排,本應於3月份開始奧運聖火的傳遞,但就在此前夕,拉薩發生了遊行示威以及嚴重的騷亂,而這個夾雜著人權的事件迅速傳遍了整個世界,美國眾議員議長佩洛西的激烈言辭、法國總統薩科齊直言不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等均成了熱門話題。拉薩事件更對奧運聖火的傳遞產生了嚴重影響,尤其是在倫敦、巴黎和舊金山的傳遞過程中更是奧運史上從來沒有出現的混亂局面,中外媒體之間為此展開的論戰更激起了憤青們的民族主義情緒,法國家樂福的中國超市成了憤青們洩憤的直接目標。這使中國執政當局陷入兩難的境地,約束憤青們的舉動將失去民眾的信賴,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將得罪世界。總之,作為2008奧運活動的重要一環,聖火傳遞中出現的混亂給8月開始的奧運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其三,三月份從安徽阜陽開始的手足口病疫情的傳播、擴散在國內引起了恐懼,又給這個盛產貪官的地區增加了巨大的壓力,而4月28日發生的膠濟鐵路撞車慘案也是在中國鐵路運輸史上前所未聞的慘烈事故,70多條生命瞬間從人間蒸發了。如果說前面這些慘案尚未震動中國高層的話,那麼,其四,5月12日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這一石破天驚的巨大災難突然降臨到中國人民的頭上,其震級和烈度均超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目前已造成6萬多人遇難,3萬多人失蹤,30多萬人受傷。而在發生汶川特大地震後的一個星期間,在舉國悲痛的日子裡,奧運聖火卻仍在國內傳遞,只是在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後才在19日~21日,即全國哀悼日之間停了三天。人們會問,難道奧運聖火比人的生命更重要?是什麼促使各地官員那麼熱衷興高采烈的奧運聖火傳遞?

總之,從時間進程上來看,離奧運會開幕式越來越近,而出現的負面事情越來越多。我不是有神論者,但我無法解釋為什麼圍繞2008北京奧運會會有那麼多悲慘離奇的事情出現,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嚴重、更慘烈。最近網上和民間流傳一個段子,說是年初的雪災發生在1月25日 ──1,2,5三個數字加起來是8;而拉薩3月14日的騷亂──3,1,4三個數字加起來也是8,而5月12日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的三個數字5,1,2加起來亦是8!在中國人的意念中「8」是個吉利的數字,「8」與「發」近音,什麼發財、發福、發達,多麼吉利呀。但現在「8」卻成了災難的代名詞。更奇怪的是,2008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是在8月8日,人們說發生特大地震的5月12日距離2008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正好88天。可能官方最早的設想是選擇8月 8號作為奧運會的開幕式也許是為了吉利,但現在看來,「8」這個數字充滿了詭異與不祥,8月8日不是個好日子,到時還不知會發生什麼災難呢。當然,對於這些傳言也只能姑妄聽之了,但給人們的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似乎揮之不去。而且,前幾天聯合國竟然說要警惕2008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可能遭到核彈的襲擊。這更令人恐懼了。

當然,一些人僅根據現象得出結論未必可信,但它反映的卻是人們的思緒。現在再也沒有北京被定為2008奧運會舉辦城市時的熱情狂歡的情緒了,代之而起的是陰冷,是尷尬。這就是本文標題所要表達的意思。

現在離奧運會的開幕還有70多天,人們還在靜觀8月8日的奧運會到底會弄成什麼樣子?而在奧運會開幕之前到底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只能用上那句話了:拭目以待。

──轉自《自由聖火》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人權觀察」批中國人權繼續惡化
馬國律師:無視法輪功被迫害 奧運蒙羞
廖祖笙:2008年5月31日由「個案」看今日中國
外電:中國多事之年 外國商家生意難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