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馬來西亞巡迴演講期間,碰到世界書香日,當天應邀接受馬來西亞全國聯播的廣播節目採訪談閱讀。隔天,在當地報紙上看到一幅圖片,有一所學校舉辦閱讀活動,只見操場上坐滿了學生老師與家長,每個人手中都拿著「課外書」在閱讀著,場面相當驚人,想到閱讀要這麼來推動,也不免為我們的孩子覺得難過。
其實,知識就是知識,書本就是書本,理想上,應該是沒有「課內書」與「課外書」的區別,之所以要特別大張旗鼓如此「軍容壯盛地」閱讀課外書,可見得孩子們大概所有時間都在讀教科書了。
資深出版人郝明義先生在「越讀者」書中對於如何閱讀有非常精闢的分析,其中有一段描述非常好玩:「如果有人拿一本一百來頁的書給你,告訴你這本書裡包含了心理學,人格發展理論(如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米德的「鏡中之我」),還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等。此外,還包括性別平等、婚姻與家庭、社區與社會、社團及文化等,涉及性騷擾、兩性平權、家庭暴力、社區營造、移民、全球化等議題,你會不會好奇什麼書要搞成這個樣子?
這是教育部決定98學年度要加入指考的「公民與社會」第一冊──「心理、社會與文化」。」
在書中,郝明義把閱讀當成飲食來類比,將各種書籍歸類為四種:主食、美食、蔬果與甜點,至於教科書的本質算是維他命,屬於綱要性的,輔助性的(若是日常飲食均衡的話,其實應該是維他命不太需要的),至於專為考試用的解題參考書,則被郝明義歸類為刺激考場腎上腺素分泌的興奮劑,至於補習班,則是提供大量興奮劑的轟趴。
除了教科書這種飲食的維他命之外,其他書籍的閱讀四種分類郝明義區分如下:
(@)主食: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屬於生存需求的閱讀。
(G)美食: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
(T)蔬果:幫我們查證閱讀中不瞭解的字義、語義,典故等,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
(|)甜點: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閒活動。
之所以要將閱讀分類,主要是方便檢視我們日常閱讀裡,有沒有維持均衡。
我相信若真的統計一下我們的時間分配與閱讀書目的的話,應該會發現大概都有嚴重的偏食現象,甚至我們的孩子已經把教科書當作是閱讀的全部而打壞了胃口,以致於在人生剛開始的時候,就失去了對知識探索與好奇的心情,這是我最擔心的,甚至也害怕在「有壓力」的提倡閱讀課外書(比如要寫學習單,要比賽,甚至列入測驗),也會把閱讀這麼快樂的一件事,塗上了功利的色彩。
轉載自中時部落格◇(//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