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 Becker:金融市場需要更強的監管嗎?

Gary Becker 翻譯 : fenglf 馮

【大紀元5月31日訊】過去100年中主要的放鬆管制浪潮始於20世紀70年代福特和卡特政府時期,一直持續到里根時代,直到在喬治-布什政府時期,1990年頒布《美國殘疾人法案》後才告一段落。從那以後,一些領域,如勞動力市場和生產安全開始有了更深入的管制規範,與此同時在其它一些領域包括商業和投資銀行業並沒有因為管制的波及有很大的衰退。儘管取消管制運動取得了切實可觀的效果,但是在加強消費者安全方面的監管還存在著很大的壓力。比如,新藥的引進,特別是對金融市場的監管。

20世紀70年代,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達成共識,放鬆了對航空旅行、貨運、證券交易和商業銀行的管制。放鬆管制取得成功的措施包括:航空旅行和貨車運輸成本的急劇下調、大幅度消減股票交易佣金、更高的銀行存款利率。不但美國無意重新管制這些領域,而且歐洲和其它各大洲很多其它國家效仿了美國的行為,放鬆了對航空和證券業的管制。

加強管制的力度在各個領域都不相同,儘管人們認為還有很多地方管制的還不夠。很明顯,金融領域最近的危機刺激了很多對金融交易各個方面進行管制的建議出現。然而金融領域的問題並不主要是因為管制不足造成的。比如,商業銀行是金融領域管制最重部分,然後它們卻比對沖基金業面臨更多嚴重的麻煩,而對沖基金業是金融業裡管制最少的部分了。銀行廣泛的參與了放貸業務,其中包括次級抵押貸款,並參與了購買抵押證券。最終他們因為極高的喪失抵押贖回權比率而蒙受損失,這些證券的市場價值也急劇下滑。

對商業銀行廣泛的管制並沒有阻止其陷入困境的一個原因是,銀行審查人員和銀行一樣對貸款和其它資產的風險都變得很樂觀,因為這些資產的市場價格顯示其風險似乎非常小。當市場顯示這些資產的風險並不大,發行和持有這些資產是十分有利可圖時,監管者此時卻對這些資產持懷疑態度,這顯然人性背道而馳的。可以看出,在風險和其它的資產特徵的分析上,監管者不但不是引路人反而成了跟風者。

從某種程度上說美聯儲過去幾年的做法也是正確的。我相信艾倫-格林斯潘的話是對的,即主張房市的急速繁榮主要不是因為美聯儲的原因,而是因為全球存款儲備的充裕供應引致的全世界的低利率。由於低利率,對如房屋這樣非常耐用的資產的需求大幅增加。然而,美聯儲由於在2003至2005年的快速繁榮時期保持了較低的聯邦基金利率,這看上去像是導致人們對住房和其它資產需求暴增的原因。

當我們評估是否需要更強的金融管制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忘記了在過去25年美國經濟大大地超過了歐洲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水平。這或許與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沒多大關係?這些創新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期貨及衍生品市場,以及私人股權基金,它們都只受到很少的管制。偶有發生的金融危機,可能是為了收入更快速的增長以及低失業率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收入增加和就業上升也許是值得人們為此經歷一個短暫的金融危機,特別是當它們並不會對造成經濟實質性的持續減速時。到目前為止,對GDP和就業的影響還沒有特別嚴峻,雖然這場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結束。

然而,對一些管制措施的重要調整是有必要。美聯儲首次允許投資銀行接近他們的聯邦基金窗口,並對價值290億的抵押資產提供擔保以吸引J.P.摩根接管這家投資公司(貝爾斯登)。由於美聯儲這次的行為在未來的金融危機中很可能會重複出現,這使得投資銀行有了去承受額外風險的激勵,因為他們會理性地期望在外來政府依然會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因此,對政府來說限制投資銀行的資產權益比率的上限,使其在一個可容忍的範圍之內的做法是必要的。五家最大的投資銀行的資產權益比率從2004年的23大幅度增加到 2007年的30這一影響巨大的高位。

出台針一些針對其它金融體系中的管制措施也是必要的,但是複雜精細的新的規例很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例如,美聯儲曾提議將低信用評級的低收入的貸款者的按揭利率超出最優惠利率的範圍做一個限制。這是一個愚蠢的干預,信用合約的細節包含了所有可能觸犯高利貸發的情況。

金融部門通過管理、區分和評估不同的經濟風險很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國會和總統如果對現在的金融危機過度恐慌以至於出台新的無效率的金融政策,那將是一個錯誤。

英文:Greater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By Gary Becker
April 28, 2008
//www.becker-posner-blog.com/archives/2008/04/greater_regulat
.html

--原載:《經濟學人》,2008-05-05

//www.chinaeconomist.org/post/502.html(//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葛老︰美經濟最壞時機尚未結束
【掌握市場節奏】認清股市投資的環境
IMF主席:金融市場危機最壞時刻可能已過
房烽賢:保險業監管混亂恐引發金融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