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31日報導】─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特稿)對毫無工作經驗的年輕人來說,如何找到理想的職業,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在德國、奧地利等德語系國家行之百年的雙軌制技職教育,結合理論與實務,並根據職場需要不斷調整和創新,充分展現德國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什麼是雙軌制的技職教育?簡單說,就是結合公立學校的資源和事業單位的實務經驗,提高學科教育和實務操作的契合度,目標是針對十八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在兩到三年的期間,每週兩天在職業學校獲得必要的理論和專業知識,修習語言、社會、藝術、體育等基礎課程,剩下的三天則在事業單位透過「師傅」的引領,在實際模仿和操作的過程中,取得工作所需的技能。
目前,從理髮師、水手、汽車裝配工人、麵包師傅、到醫院看護和軟體工程師等共三百四十種職業,全都是德國雙軌制教育的範圍。
德國的雙軌制技職教育強調學徒制的精神,學生學到的是扎實和馬上能應用的技能,通過考試檢定後就可直接進入職場,得到實習和工作的機會。另一方面,事業單位只需支付學生少許的生活津貼,也可藉由這個管道獲得源源不絕的人力,聘用真正符合需要的人才。
儘管現代社會日趨專業性和高度分工,目前德國仍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年輕人選擇雙軌制的技職教育,在受訓和畢業後直接投身職場。
和台灣年輕學子拼命擠進高等教育機構的情況不同,講究師徒傳承的工匠精神和學以致用的雙軌制技職教育,至今仍是德國經濟和工業的基礎。
受過技職教育的人有工作經驗後如果想升遷和轉業,也可回流學習和進修;例如,從小家境清寒的前德國總理施若德,完成基礎教育後先進入職業學校和私人企業學經商,工作多年後才讀大學法律系,在畢業和執業後走上政治的不歸路。
不過,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和工作型態的變遷,雙軌制教育在德國也必須不斷調整,才能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首先,在雙軌制技職教育的體系下,德國政府近年來設了很多新的職業類別,例如從今年八月開始,德國的年輕學子就可選擇影像媒體師、食品生產師、軟體工程師、健身房管理等職業,完成專業教育後取得全國認可的證照。
其次,為了扭轉愈來愈多事業單位訓練意願降低的趨勢,德國政府三年前也與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達成協議,由公家機關主動擔起更多訓練的責任和協助仲介,同業公會則相對承諾增加受訓學生的員額。結果,接受技職教育的人數的確逐年增加,原來因為學校成績不好而找不到企業願意訓練的年輕人也逐漸減少,讓青少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得到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