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汶川地震將影響黃河流域降水

標籤:

【大紀元5月2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電)五月十二日中國四川省汶川地震後,災區接連兩天降雨甚至暴雨,似乎是「天公不作美」,為救災工作帶來極大不便。不過,學者認為,地震和旱澇息息相關,汶川地震將影響黃河流域降水。

北京「科學時報」報導,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湯懋蒼表示,地球覆蓋著厚約一百公里的岩石圈,岩石圈內部布滿裂隙,蓄積空氣、水等流體,其中氣體總量達到大氣圈中氣體總量的百分之十至十五。

他說,這些流體時刻運動,速度可達到每秒二十公分,運動方向除了平流外,同時進行上升和下降運動。流體上升時,會給大氣提供額外的能量,加劇大氣圈的上升運動,進而影響天氣。

學者分析,地震發生,特別是板內地震發生,是岩石圈與地幔間的「殼幔邊界」產生一股強烈上升運動造成,這種上升運動稱為「底闢作用」。底闢作用必然會影響岩石圈內流體的上升運動,進而加劇大氣圈的上升運動,導致震後兩三天內,震央數百公里出現大範圍降雨。

湯懋蒼認為,地震是殼幔邊界運動產生的一種表象,這種運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天氣的變化是殼幔邊界運動所產生的另一種表象。

從長期天氣變化來看,他說,底闢作用的發生要經過一個長時間的蓄積過程,並在後期伴隨著波動。目前,殼幔邊界運動在東亞的北緯三十一度至三十五度地區表現得相當強烈,今年已經在中國境內造成三次芮氏規模六以上強震。

湯懋蒼認為,今年一月九日西藏發生規模六點九地震,「對今年初我國(中國)發生的冰雪災害負有主導責任」。而三月二十一日崑崙山地區規模七點三地震,到五月十二日的汶川地震,這三次地震都發生在北緯三十一度至三十五度間。

今年四月,湯懋蒼在中國全國汛期預報會商會上曾提出,今夏北緯三十五度的黃河中游可能出現較強的降雨。預估今年黃河、渭水流域和河套地區防汛工作將很嚴峻。

從歷史觀察,一九三三年和一九五八年發生在汶川以北數十公里茂汶地區的兩次地震,對當年的黃河大水都產生嚴重影響。

一九三三年,茂汶疊溪地震規模達七點四,使得黃河結束自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三年持續十多年的枯水期。此次黃河從枯水期向豐水期轉變,一直延續十多年,直到一九四零年代末才結束。

一九五八年二月,四川茂汶發生規模六點二地震,當年夏天黃河出現大水,流量達到每秒兩萬多立方公尺,是近五十年黃河出現過的最大流量。

相關新聞
倩花良藥  木芙蓉
黃河上游防淩面臨四十年來最嚴峻形勢
組圖:苗族風情
分析:美海軍有一優勢 可擊碎中共海上霸權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