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文學能解決生命意義危機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黃靜榮香港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在5月22日至6月11日舉辦「高行健藝術節」,介紹和探討首位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博士,他位當代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及藝術家。他於1980年發表作品,成為中國實驗戲劇和現代小說的先驅。他的作品在中國一度引起轟動,可惜同時受中共的批判及被禁演。1980年天安門事件後,其中劇作《逃亡》發表,這部作品在中國遭全面查禁,其後他以難民身份在法國尋求政治避護。

5月23日,約百多名大學生與高行健進行真情對話,分享他在文學及藝術創作路上的經驗與心得。

視創作如踢足球

高行健博士十二歲上中學,他表示,自己的創作與個人成長有關,就比如踢足球。「自小喜歡音樂、閱讀、戲劇和運動等,很愛讀書;我做過一件社會工作,因為我年紀小,當不了什麼班長、課代表,但很喜歡做圖書館員,這樣和圖書館工作人員熟了,可以多借書。」

由於喜歡畫畫,他回憶說:「當時學校裏有一個公認的畫家,一到下午,要不踢足球時,要不就跑到他那去看他怎麼畫油畫,自己就偷偷地學油畫,用零用錢買顏料,開始畫油畫,但我不讓老師知道,我素描還沒過關怎麼能畫油畫呢?」

但他風趣地說,自己很喜歡踢足球,「很快發現,足球踢不出名堂來,因為個子小,班裏跑得快的大有人在…」

早在5歲就上台表演,他說:「很喜歡演戲跟媽媽有關係,媽媽當過演員,所以我5歲就跟媽媽上台表演。」他認為,這些對日後的成長、智力發展、身心的健全都有幫助。

鼓勵熱愛生命積極思考

他建議年輕人,不妨有各種各樣的興趣,對日後的發展會有幫助;不要太早的確定自己是做科學還是從事文學等,並鼓勵年輕人應熱愛生命,對生命抱積極思考的態度。

席上有學生問到,現在中國四川發生地震,不知人為什麼而來,覺得人生很迷茫,並問他有什麼信仰時,高博士說:「如果年輕人找尋信仰時,說明年輕人的思想開始成熟了。我生長在49年以前,共產黨成立以前,佛教還盛行,父親喜歡古典文化,家裏有很多古書,對傳統文化、佛教文化接觸也是很多,經常到廟裏燒香,到廟裏吃個齋飯等,因此我對釋教也有一種親切感。但到49年以後,上了大學以後,共產主義的教育,就不同了。」

他續說:「我有一個危機就是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的意義安在?這是一個問號,文學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看了很多的書,他認為,各式各樣的人有各式的苦難。」

當被問到中國當今文學,及到國外後有沒有不適應時,他說:「跟中國的關係隔斷了,不想去了解,生活在巴黎已20 多年了,活動都在國外。對西方生活也很有興趣,對中國當今文化完全不知道。他認為,要不斷告別過去,對新的地方很新鮮,有新的靈感,新的創作。敢於用法語來寫作,沒有心理障礙。」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讀書會:高行健《靈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 29日台藝大開講
文學行腳起跑  高行健:台灣是我的故鄉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靈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