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民間聲音:救救綿竹,綿竹根本不是黨媒報導的那樣

標籤:

【大紀元5月19日訊】綿竹政府在刻意隱瞞災情,我昨天聽到這類似的說法還將信將疑,但是今天早上我高中最敬重的老師打電話親自給我說,我不得不信。

綿竹現在實際情況是:死亡人數遠比網上公佈的德陽總數還多,漢旺最慘是事實,但是遵道、九龍也基本夷為平地。很多鄉鎮接上級指示:死人的就地深埋。這不是隱瞞死亡人數還是什麼?!綿竹所謂的首腦們到現在未曾露面,綿竹中學內迄今只見到教育局的「極個別」領導。

有個埋人的地方已經像是萬人坑,屍體一層一層的。昨天政府只把景觀大道一條街通了電,卻對外報導,市區已經恢復通電。很多慾進入綿竹採訪的媒體被擋在綿竹之外,進去了的大部份被引到受災較輕的鄉鎮採訪慰問。

希望相信我的綿竹人幫忙把帖子頂上去,我電話15810458693,有疑問的可以電話說,我說的是事實,我對我說的負責。

大家幫我在外邊多發點帖子,說四川綿竹清平裡面礦山的職工很多都沒有事,現在大家都聚集在紅綢梁子上等救援,現在那沒有吃的,要是時間久了怕餓死了,大家幫忙呼籲一下。讓社會知道下,你的小小帖子說不定就能拯救1000多人的性命,我在這裡替綿竹人說聲謝謝了!!!緊急啊!!!!!!大家幫忙多發點帖子!或者有辦法和急救人員進行聯繫的請告知他們!!!!!!

那麼大一個東汽廠,頭一兩天多居然只有自救。

特別是頭一兩天,由於缺乏這方面的常識和經驗,使很多難民失去了生還的可能。而外地的求援人員又沒有到位。

頭天,很多自願者看到聽到活人卻無力救出。

我不知這些是否代表了中國人多,靠自己,不用靠其它人。

12號中午發生地震,我在廠裡面。一震動我就跑出去了。廠房有一定的裂紋,圍牆全部倒塌,震動小了點。我們到了外面的公路,看到的地方到處都是倒塌的房屋,沒倒的也成了危房。通訊也在地震時中斷。地震結束以後我回到綿竹城裡查看房子的情況。

路邊倒塌的房屋不計其數。城裡也有倒塌的房屋,大多數沒有倒塌,但是,都已經成為危房。我冒險回到家裏去拿了點生活必須的東西,二樓的樓梯已經裂開拳頭大的縫隙。

走在樓梯上腿都在發抖。進門我拿了一點東西馬上就下樓,到了樓下衣服已經濕了一半。往廠裡走的時,還好買到一些水和方便麵和搭棚的塑料薄膜。晚上一部份睡在搭的蓬裡,一部份睡在車上。夜裡又發生了很多次餘震,一夜無眠。

13號,走到外面的路上,不時有拉著死者的車子經過。到了中午11點我們正在做飯。突然聽到水來了。我們都以為是送水的車來了。到了外面才聽見說洪水來了。只看見這時候路上車流湧動。一輛很小的車都拉了很多的人。後面一個熟人從上面下來說是毒氣洩露。上面的黃磷廠爆炸。這時候還好天空在下著雨,對空氣有著一定的淨化作用。從11點半一直到一點天空一直灰濛濛,一股淡淡的說不清楚的味道。雨越下越大,一點過後,空氣中的怪味消失了,天空也變得潔淨。我們也回到臨時搭建的住處。晚上,雨也繼續在下,餘震還不斷出現。

14號,我們的車都沒有多少油了。早上一早兩個車出門去加油。綿竹可以加油的加油站都排了很長的隊。要加到至少要排四個小時。每個車限加一百。我們決定到德陽去加油。綿竹到德陽這條路上我走了這麼多次從沒見過有這麼多的車。德陽往綿竹方面的都是一些拉著救災物質,人員的車,很多私家車也志願開車帶著物質到來。綿竹到德陽方面都是一群逃難的車和人。每個車都擠滿了人。沒車的就拿著包裹走路。山上的懸湖讓大家很擔心。昨天下了一天的大雨,今天天氣又突然變得無比的炎熱。到了德陽我們買東西的時候全是綿竹和甚邡的在搶購東西,這時候礦泉水已經賣到三元一瓶,還不一定能搶購到。下午往回走的時候路上的情況依然。救援的隊伍和逃難的隊伍形成鮮明對比。走在路上不斷有小孩和老人在路上找路過的車輛要水和食物。我的眼睛已經濕潤。幾歲的孩子和拄著枴杖的老人伸著手站在路邊。回到住處我才知道,13號晚上每個家庭才發了一瓶水一包餅乾。就是這樣,很多家庭還沒有發到。

ps:在13號毒氣洩露和14號出現洪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的人員來說明相關的情況。(我們的人民公僕到了那裏去了?!)

人民需要瞭解具體的情況,到處傳著洪水的消息。洪水的具體情況都是在打電話給在成都的同學上網查相關的情況才瞭解到一點具體情況。這時候我們才知道懸湖的水有100萬立方米。網上和廣播還說政府已經在組織臨近的鄉鎮轉移。絕對的謊言!!!農村沒有廣播,沒有電,什麼都沒有。很多連消息一點都不知道。(綿竹報導的死亡人數是1500人,我不知道具體的人數,但是,我知道不會是這麼一點的。死去的人沒有一個是火葬的。都是用一床棉被,一床蓆子捲起挖一個坑就埋了。昨天那樣的天氣有幾天的話,不知道還會暴發怎樣的瘟疫。大部份的吃水都是在井裡挑起來的。)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災民求生 攔路搶糧
防瘟疫 綿竹挖出遺體即刻深埋
救救綿竹
救救綿竹 人氣 0
台灣紅十字搜救隊   一早赴綿竹災區搜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