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雯:全球糧食危機和中國的特殊困擾

王靜雯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5月18日訊】全球糧價自二零零二年開始上漲,但近年來漲勢明顯加快。據聯合國統計,僅二零零七年一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到二零零七年末,國際市場小麥價格飛漲112.0%;大豆飆升75.1%;玉米猛增 47.3%;全球食品成本提高了近40%。二零零八年四月九日世界銀行報告稱,截至今年二月底,過去三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僅今年頭兩個月,世界糧食價格又上漲了9%。糧食食品價格的飆升所引發的社會危機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猛過次貸 恐引發戰爭

四月十四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籲國際社會立刻採取緊急措施,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糧食危機。他表示,糧價危機已非常緊迫,「如不及時解決,將會使國際社會過去七年的脫貧努力毀於一旦」。四月十三日全球各國財政部長也表示,「糧食短缺和食品價格飆升已經成為比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和資本市場動盪更為嚴重的威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預言,糧價飛漲可能會引發戰爭。

今年一月份國際大米價格暴漲約20%;四月初作為國際市場基準的泰國大米價格每噸猛漲到了760美元,比年初漲了70%左右,創下 34年來最高水準。據世界銀行最新估計,今年國際大米價格將上漲55%。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世界目前約有10億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這些人80%的開支都用於食品消費。糧價上漲將直接威脅他們的生存。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里.貝克推算,如果食品價格上漲30%,發達國家民眾的生活水準會降低3個百分點,而貧困國家民眾的生活水準則會降低20個百分點。

聯合國糧農組織不久前表示,有 37個國家面臨糧食危機,糧價上漲引起了聯合國糧食救援計劃5億美元的虧空,這意味著更多人將得不到救援。有預測說此輪糧食危機將持續到二零一零年,一場「無聲的饑荒」正在全球蔓延,不少亞洲國家都在其中,比如孟加拉的米價比去年上漲了一倍,政府勸民眾多吃馬鈴薯;菲律賓的速食店甚至將米飯供應量減半;印度很多家庭開始將一日三餐改為兩餐。


菲律賓總統Gloria Arroyo已向大米囤積商宣戰,並使用軍隊護送廉價糧食到首都周圍貧困地區,以避免出現民眾搶劫糧食現象。圖為2008年4月17日,一男孩拿著從國家糧食部門購買的廉價大米。(法新社)

海地窮人吃泥土 總理被罷免

在海地這個主要依靠進口糧食的國家,糧價暴漲已讓窮人連最基本的伙食都負擔不起。不少人每日靠著乾黃泥做成的餅子來緩解劇烈的飢餓感。人們把泥土、鹽與酥油伴在一起做成餅子,這樣的泥餅雖然口感油滑鹹酥,但卻讓腹部疼痛難忍。

目前在海地某貧民區,兩杯大米售價60美分,比一年前上漲了50%,豆類、煉乳和水果的價格也上漲了一半,甚至連可食性粘土的價格在過去一年中也漲了1.5美元。如今100張泥餅的成本是5美元,而海地80%的平民每日生活費用低於2美元。

四月三日,海地南部的萊凱市首先出現了暴力抗議,抗議者焚燒聯合國維和部隊軍車,襲擊聯合國維和士兵,並哄搶食品商店。暴力活動持續一週後才勉強停止,至少導致5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十二日,總統普雷瓦爾宣佈食品降價15%,但就在當日,海地參議院以應對糧食危機不力為由,罷免了總理亞歷克西。

「糧食暴力」頻現

糧食危機不但引發物價高漲,還加劇了很多國家的社會矛盾,至今已在埃及、海地、喀麥隆、塞內加爾、墨西哥、葉門等33個國家誘發了社會動盪。

四月六日,埃及北部馬赫拉.科波拉鎮的紡織工人因不滿物價上漲而工資滯漲因而罷工,隨後不少市民加入,使罷工變成了數萬人參加的遊行,後來遊行失控演變成騷亂。眾多房屋被燒,商場被搶,銀行被砸。示威者還用石塊棍棒還擊警方,場面非常混亂。警方稱,大約有150人被捕,另外有80人在騷亂中受傷。同日在首都開羅學生集會,要求政府經濟改革。

石油糧食一體化時代

外界普遍認為導致這一輪糧價上漲主要有五個因素。

一、是糧食需求大量增加而導致的供不應求。二零零三年以來,世界經濟已連續4年保持5%的增長速度。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消費的增加,從而拉動糧食食品價格上揚。比如原油價格從二零零三年的每桶25美元漲至目前的110多美元。石油價格上漲使糧食生產和運輸成本大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二零零七年全球糧食運輸成本上升80%。而且油價使石化產品的價格上漲,化肥、農用膜價格都在上漲。

再加上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的飲食結構的變化,糖、植物油及酒類、肉、蛋、奶、魚類食品所需的間接糧食消耗量大幅提高,目前中國每年每人的人均糧食需求量已增加至300公斤。

汽車動物與人爭糧食

二、是生物燃料乙醇的興起也強烈刺激了世界糧價的上漲。石油暴漲引發了生物能源的生產高潮。從生產角度看,二零零六年美國生產乙醇的玉米用量是4,000萬噸,去年則達到了7,000萬噸,今年預期是8,100萬~8,200萬噸。美國農業部預測十年後,美國能源替代要消耗的玉米量會達到1.27億噸。這意味著能源將與農產品爭奪有限的土地與水資源。


由於乙醇替代部分汽油的廣泛使用,全球玉米價格不斷上漲。圖為吉林長春一農戶家收割的玉米。(法新社)

從貿易角度看,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供給國,小麥佔全球貿易量的40%多,玉米占60%多。由於玉米的工業新用途,勢必拉動玉米價格上漲。在比較效益驅動下,二零零七年美國玉米種植面積在擴大,而大豆種植面積在減少,大豆產量大約減少了1,600萬噸,於是全球大豆價格上漲。

三、是嚴重自然災害影響了主要產糧國的產量。二零零六至二零零七年度全球糧食總產量仍維持在21億噸左右,但其中只有12%左右的糧食貿易量,即2.5億噸可出口他國,其中大米2,800萬噸,小麥與玉米約1.11億噸。去年小麥的主要出口國澳洲與加拿大旱災,特別是澳洲連續兩年旱災,小麥產量減產一半, 只有常年的47%,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小麥價格開始上漲。

四、是全球糧食庫存的猛降,嚴重削弱了對糧價的穩定功能。目前全球糧食庫存量只相當於消費量的15.1%,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給出的17%,成為一九八三年以來最低點。以大米為例,目前世界大米的庫存消費比僅為14%點多,而亞洲大米每年常規缺口約150萬噸,當出口國限制出口時,國際米價就迅速飆升。

五、是美國次貸危機後,部份國際投機資本轉向炒作糧食市場,預計美元將繼續走低,這會帶動以美元計價的糧食價格進一步上揚。

結構性上漲促農業高科技

最近新上任的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伯丁頓表示,「世界面臨著一個和氣候變化同樣嚴重的問題——食品供應,然而決策者卻忽略了它」。聯合國糧農組織稱,二零零七年全球食品成本提高了近40%,今年還將繼續上漲,而且這種上漲是結構性,這意味著廉價糧時代已結束,人類不得不為食品支付更多。

目前穩定食品價格已成為各國關鍵的政治問題。俄羅斯和中國等食品進口國已經對牛奶、麵包和雞蛋等主要食品實施了零售價格凍結,法國和澳洲也強制要求超市和食品廠商消化成本的劇增。阿根廷和哈薩克斯坦等食品出口國也開始限制出口等。

日益高漲的食品價格也對政府原有的政策提出挑戰。不少政府對生物燃料專案的支持遭到質疑,同時也迫使很多心存疑問的政府重新考慮對轉基因作物(GM)的反對態度。目前全球GM種植面積約1.143億公頃,美國在過去十年種植各類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它們使糧食產量增加了15%。據推測,未來四十年中全球糧食產量必須增加兩到三倍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不少英國科學家呼籲政府樹立「農業新理念」,將其作為高科技產業來開發。

中國糧農的苦惱

在四月十五日結束的「2008中國糧油市場展望會」上,與會人士認為,中國糧食生產穩定,庫存充足,供應有保證,糧食儲備安全係數達到30%以上,遠高於17%的國際標準。今年三月三十一日,溫家寶在老撾出席區域經濟合作會議時指出,目前中國大米庫存量已達到4,000多萬噸。

然而糧價的上漲並不意味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儘管二零零四年以來,中國政府開始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二零零五年免除了農業稅;二零零六年以來實施糧食最低保護價收購,然而農民種糧積極性並沒因此大幅提高。不少農民抱怨說:「現在市場上一個勞動力最少60元,打一天工就可以買100斤稻穀了,誰還願意種田啊?」

以湖南為例,一戶農民種5畝稻田,二零零八年買化肥、農藥、種子、租用農機就要花掉260元,每畝產量800斤,每百斤糧賣80元,即使加上國家每畝10元的早稻補貼,辛苦一場掙的錢也不過390元,而二零零七年一畝地的收益還在500元左右。米價漲了,種稻米的農民收入卻減少了。

據統計,去年中國稻米、玉米、小麥平均的畝成本大概470多元,今年由於化肥、柴油和地膜價格的上漲,估計這三種主糧的畝成本將上升到520多元,即今年農民種糧僅僅物化成本就提高了10%,若糧食價格漲幅低於10%,農民還面臨減收風險。

目前世界各國都對農業實行政府補貼,中國的轉移性支付(即政府補貼占農民收入的比例)約占6%~7%,而在歐盟和日本,政府補貼占農民收入的一半以上,美國則佔了44%。

中國食品上漲的特殊性

有人預計二零零八年糧食總產量可保持在去年的5億噸左右,然而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最新統計,截至四月十日,中國耕地受旱面積達到2.59億畝,北部地區遭受5年來最大旱情,其中東北、華北多個產糧地區降雨量是50年來同期最少,這必將對二零零八年糧食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四月十六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8.0%,漲幅比上年同期高5.3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7.8 %,農村上漲8.7%。這比政府在兩會期間預定的4.8%漲幅超出了很多。造成通脹率高企的最大原因是食品價格上漲。一至三月中國食品價格上漲21%,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6.8個百分點。

有專家分析說,中國食品上漲的主要原因不是糧食價格的上漲,而是豬肉、食用油的上漲以及國內通貨膨脹大環境所推動的。目前國內上漲最厲害的是豬肉價格,從去年七月以來,月度同比上漲了71%;其次是食用油上漲了40%,這其中包含大豆與油菜子;而糧食一月同比上漲5.7%,二月份上漲6%,遠低於食品上漲幅度。

豬肉的短缺可能是短期性的,但大豆短缺則是長期的。據官方報導,中國食用植物油的對外依存度已超過60%,大豆的年度進口量已逾3,000萬噸,占消費量的三分之二。隨著國內需求的增長,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必然帶來國內價格的上揚。

由於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使中國水稻單產在世界前列,平均1公頃產6噸(而小麥4噸、玉米5噸的單產只為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半)。然而不少專家認為,中國糧食的前景並不樂觀。

據國土資源部統計,中國從一九九六年到二零零六年減少了1.24億畝耕地,其中一半是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稻田。如今全球人均耕地約4畝多,中國是1.39畝,聯合國劃定人均耕地警戒線是0.8畝。中國人均水資源約2,200多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在未來幾十年裏,隨著耕地的減少、灌溉量的減少和化肥用量的限制及效用的下降,中國糧食總產量將大幅下降。保守估計到二零三零年中國糧食產量將至少減少20%,然而人口的增長和人均糧食需求量的增加將導致中國糧食總需求的增加,這一增一減將使中國成為糧食進口大國,從而進一步促成世界糧價的上漲。◇

(此文轉載《新紀元週刊》67期)◇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經院:糧食危機為21世紀新風險
中經院︰今年全球穀物庫存 25年最低
生質燃油瓜分 糧荒雪上加霜
潘基文掛帥解決全球糧食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