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英名:Ring-necked Pheasant
身長:雄80公分,尾羽42~50公分;雌60公分,尾羽22~26公分
別名:台灣雉、啼雞(閩南語)
台灣特有亞種/不普遍留鳥/台灣二級保育類鳥種
台灣唯一生活於平地草原地帶的雉雞,主要分佈於東部、西部遠離聚落的平地丘陵台地,開闊之溪床等草生地、耕作地等乾燥之草叢間活動,現今在中部清泉崗、大肚山,嘉南至高屏平原之開闊農場,台東知本沿著海岸山脈至花蓮光復的甘蔗園、蕃薯園或茅草原,尚可見到牠們芳蹤。腳強健有力,善於奔走,以地面之植物果實、種籽、嫩芽、花、穀類及蚯蚓昆蟲為食,平時多潛伏於草叢間,夜間時往樹林移動,在茂密的林葉上層睡覺,以免被野貓攻擊。
晨昏時刻牠們才會一邊查探行走,一邊低頭啄食,漫步外出尋食,遭遇威脅時,若是身處隱密的草叢會就地隱藏附近,若是在沒有遮蔽的地點則會即刻衝飛上空,因體型關係,雖然拍翅有力卻飛不遠,通常在飛行一段距離後會馬上採取省力的滑翔姿態匿入草叢中,「雉,飛若矢,一往而墮」是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其飛行姿態清楚的描述。
2、3月繁殖期來到,為愛瘋狂的公鳥,會顧不得暴露行蹤的危險,天剛亮就站在明顯的地點鳴舞,朝著可能有雌鳥的方向,努力的將自己的腳尖墊高,撐起身子挺起胸膛,仰起頭頸,開始張嘴鳴叫極具爆發性,響而亮「夠-夠--」ㄍㄡˇ前重音而尾音拖長音的清脆鳴聲,緊接著便用力拍振雙翼,透過鼓翅的力量將身體帶離地面,頭部鳴叫的角度,這時也會超過垂直九十度而向後仰,以此響亮的鳴舞來建立地盤。繁殖初期,公鳥對於彼此的叫囂聲,反應可是非常激烈的,即便是突如其來的飛機爆音聲或雷聲,都會讓牠們做出極大的回應呢!
若是吸引到剛成熟的母鳥一丁點注意,稍微由草叢中探出頭部觀賞時,性急的公鳥一旦發覺有雌性觀眾,便即飛奔快步,衝向母鳥尋求交配,這時的母鳥通常還沒確定心意,面對這麼猴急的公鳥可真嚇壞了牠,即刻轉身逃跑躲藏。而公鳥總會趁著躲藏的母鳥疏忽大意以為安全時,再以短跑冠軍達陣之姿,瞬間衝刺到母鳥躲藏的草叢邊,隨即跳上母鳥的背上並以霸王硬上弓的態勢進行壓制交配,並用嘴喙咬住母鳥的嘴喙或後頸的羽毛,免得被不情願的母鳥甩下逃離。
交配成功後,母鳥就會死心踏地的跟著公鳥當押寨夫人,配對成功的環頸雉夫妻會形影不離的一同活動,公雉為了讓母雉可以安心覓食,會守在母雉身旁警戒,防止其它公雉靠近。由母鳥負責所有內務,所以營巢、抱卵、育雛都是母鳥的責任,母鳥會在濃密草叢之間的地面凹陷處,以柔軟茅草等構成淺巢,生六至十二個淺橄欖色卵,孵卵期約二十三天,所有幼雛孵出後,母鳥就會帶著早熟性幼鳥離巢,可惜的是幼雛存活率不高,每年約只有三隻能存活,所以牠們一季需要繁殖兩次。
環頸雉的家庭制度是一夫多妻制,所以平原寨主可不會滿足只有一個老婆,除了強硬的方式,牠也必須與眾多競爭者一較高下,來獲得其他有經驗雌鳥的親睞。牠會先與其他雄鳥隔岸對鳴,若是兩岸啼聲鳴不住的情況下,仍然無法確定誰強誰弱,牠們就會來到公開的鬥技場近距離正面對峙,雙方會採低空跳起的姿態,並用後腳趾特化,鋒利如刀的「腳距」攻擊對方,直到把另一方趕走為止,贏得勝利的強壯公鳥通常都會有二到三個老婆陪伴身旁,大享齊人之樂。
牠們的族群數量屬於稀少的,由於主要活動於平原地帶,除了棲地消失、備受人類的干擾、補獵外,最主要的是過去為了口腹之慾,自美國引進了產於中國東北、內蒙、河北以及朝鮮的高麗亞種,因為還是不合台灣人挑嘴的口味,外來亞種被棄養野外後與台灣原生種雜交,使得台灣純種環頸雉面臨血統不純將要消失的危機。
為了爭奪愛人,繁殖期的雄性環頸雉可是相當瘋狂的。屬名Phasianus是拉丁語「雉」之意,而頸下的白色頸環,是環頸雉名字的由來,台灣亞種前頸部份有中斷3公分不連續的白色頸圈,整體羽色較淺,而外來的高麗環頸雉體型較大,頸部是完整相連的白色頸圈。
繁殖季節雄鳥全身披著亮麗的羽毛,火焰般的紅色面垂會變得更加鮮紅腫大,角羽挺立高聳,尤其閃耀金屬光輝綠色的頸部與對比亮眼的白色頸環,顯得華麗異常;而專司撫育幼鳥的母雉體型嬌小,羽色是交雜黑斑的暗淡褐色和棕黃色。
環頸雉交配時,公鳥除了透過公開爭鬥來獲得母鳥親睐,有時也以霸王硬上弓的粗暴方式獲得母鳥。
牠的叫聲嘹亮,鄉下的人們都叫牠「啼雞」,是台灣特有的平原雉雞,所以也有人稱牠為「台灣雉」@
(轉載自Hsien’s 野生世界攝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