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30日訊】2008年2月14日《大紀元時報》A4版「中國新聞」刊登『68萬粒雜糧,藝師巧推嘉峪關』的報道後甚感興趣,爲此筆者特登門拜訪了報道中的主人公——童拓基老人。
童拓基,浙江蘭溪金家村人,生於1933年(民國22年),現年76嵗,係非物質文化遺產糧食砌手藝唯一傳承人。
金家糧食砌始於清朝嘉慶年間,世代傳承已有數百年歷史。它是以五穀雜糧——稻穀、粟米、大米、白芝麻、黑芝麻、赤豆、莧菜籽等為原料,用黃蠟、松香做黏合劑,預製模具,選擇大小和顏色適當的雜糧原料製成組成整體。 “糧食砌”最大的問題在於防腐和防蛀,不過這一問題已被童拓基“攻克”。他以蜂膠為材料,採用熏蒸、噴漆等防腐方式達到防腐和防蛀的目的。
天然蜂膠等為原材料,精工粘湊而成的,牌樓亭塔、盧盒屏風、飛禽走獸、形狀五花八門。每逢廟會,家家戶戶爭先製作,供迎神祭拜之品,以祈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童拓基之父也是糧食砌的砌祭能手,他承其父遺教,通過防腐滅菌處理,使作品在密封中永久保存,不斷改進創新糧食砌工藝。光陰荏苒,現在蘭溪會製作“糧食砌”的人越來越少,祖輩都是製作“糧食砌”好手的童拓基老先生也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童拓基的糧食砌作品除「嘉峪關」外,尚有「中華寶頂」、「雷鋒塔」、「牌樓」等。並有浙江省委文化廰定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獲中國首屆民間藝術銀獎。
童拓基老人認爲:民以食為天,物以稀為貴,糧食砌塑象徵吉祥如意,為百姓所稱道。糧食砌作品實為稀罕,俱有很好的藝術觀賞和收藏價值,希望有人傳承,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