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莉雅2008年4月11日華盛頓報導)中國和卡塔爾星期四簽署能源協議。根據這項協議,卡塔爾在今後的25年中每年將向中國提供3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觀察人士指出,這是中國為了確保經濟高速發展而在世界各地展開積極能源攻勢的最新進展。有些專家把中國的這種努力稱為能源外交。那麼,中國真的有一套能源外交策略嗎?
有關協議是中國的兩大石油巨頭中石油與中海油共同與卡塔爾液化天然氣公司簽署的。中國官方媒體在報導中卡能源協議的時候說,“中國赴海外尋找液化天然氣氣源的努力又有斬獲,這意味著繼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之後中國又獲得一個重要的液化天然氣的穩定供應來源。”
中國總理溫家寶告訴來訪的卡塔爾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馬德說,中卡兩國合作的焦點在能源領域。哈馬德表示,兩國最近在能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今後還要加強雙方能源工業的合作。
*國際社會愈發關注中國舉動*
最近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加強以及對能源需求的擴大,中國的能源安全也引起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影響到國際能源市場,它對能源的消耗也對國際環境帶來巨大影響;另外,北京對能源的需求也開始影響到它的國際行為。
為了滿足中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北京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了能源攻勢,刻意同石油蘊藏豐富的國家建立良好的雙邊關係;與此同時,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過去10年通過同非洲、拉美、亞洲和中東地區的國家簽署長期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合同,使中國的能源供應渠道多元化。
中國還對大型的輸油管道和輸氣管道項目進行投資,而且還在海外的產油地購買股份。這就是媒體和一些學者常說的中國的能源外交。
*中國是否具有能源外交政策?*
不過,芬蘭國際事務研究所駐北京的資深研究員林達(Linda Jakobson)在華盛頓表示,能源安全只是中國外交戰略思維中的一個變量而已,因此能源外交的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准確的,原因有兩個。
她說:「首先,這個說法給人這樣一個印象:即中國政府官員制訂了一個事先計劃好的、密切協調的能源政策,他們然後對中國的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活動發號施令。但是,在中國政府和國有石油公司方面究竟誰掌握主導權的問題上存在相互矛盾的證據。」
這位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生活了15年、並且撰寫了6本專著的學者表示,毫無疑問,中國政府和國有石油公司之間存在共生的關係,大石油公司的負責人一般都是由政府任命的,而且在理論上這些石油公司在海外進行重大投資活動之前應該尋求政府的許可;但是,在另外一方面,這些石油公司本身都是很大的僱主,它們也向中央政府提供大量的稅收。
不過,林達指出,為了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這些大的石油公司必須根據市場原則來運作,像其他西方公司一樣尋求利潤和效益的最大化;這些石油公司的老總與政府官員保持良好的關係,以便進行有效的運作,而這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石油公司的老總並沒有甚麼不同。
與其他一些中國問題專家所持看法不同的是,研究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的林達並不認為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活動是跟著中國政府的指揮棒而起舞的。
她說:「在我看來,與其遵循政府做出的具體規定,中國的國有石油公司更可能利用政府政策來為自己出於商業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決定尋找合適的理由。我認為,政府政令的措辭因為非常的不具體,因此石油公司一般能夠從中找到某些條款來使他們的行動合理化。」
林達認為能源外交的說法不準確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其次,我反對使用中國能源外交的說法,是因為它不確切地把中國的外交描述成完全只針對中國的能源需求。實際上,中國政府官員在石油和其他資源豐富的國家展開的活動的急劇增加,只是中國在全球展開積極外交的一個方面而已,因此,需要對中國在這些石油豐富的國家的外交活動重新進行評估,把它看作是中國不斷演變的外交政策的一部份。」
這位研究中國能源安全的芬蘭學者表示,中國和蘇丹的關係非常突出地說明了中國的外交決策者在新的外交時代所面臨的諸多矛盾。
這位學者認為,中國的外交政策目前正處於一種不斷變動的狀態之中,隨著越來越多的非官方角色活躍在國際舞台,中國官員正在忙於應付這種新的現實,使政策不斷地隨著國際環境以及中國不斷變化的需求而做出調整。
林達還指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與中國一樣,能源需求日益擴大的印度也在石油豐富的專制國家進行了投資。例如,在蘇丹,印度石油公司控制了25%的蘇丹石油市場,中國控制了40%;但是,印度在蘇丹的石油投資卻沒有受到像中國所遭受的那種批評,它在蘇丹擁有的石油股份也沒有像中國那樣受到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
她認為,西方政界人士對中國和印度在確保能源需求上所做出的不同反應,無疑給那些把西方國家看作是執意要遏制中國崛起的人提供了把柄。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