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楊茂秀
出版: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文:珍妮‧卡特
圖:葛瑞奇‧高區
乍看書名,絕對無法想像這是一個和戰爭有關的故事。寫的正是在戰火中,音樂所發揮的撫慰人心的題材。
故事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自述出發;因為戰爭的關係,這個地區的男人都去參戰了,圍城裡大抵只剩下老弱婦孺;食物不足,缺水又缺電,生活困頓可想而知。每週三的配給卡車出現,大家一面排隊領取生活物資,一面作短暫的交談。因為一切都不一樣了,商店、汽車和公寓都被炸毀,學校關閉了,沒電、沒瓦斯,電話也不通,讓小女孩抱怨連連,也「無時無刻不憤怒」。
但,儘管處於困苦的生活中,小女孩和朋友們也都能自得其樂,找一些有趣的事來打發時間,其中之一就是:故意製造噪音捉弄歐先生──因為歐先生總是嫌這群小孩太吵了,平日也不太跟鄰居們交談或往來。
小女孩其實也知道這位歐先生的來頭不小。母親認為歐先生是一位思想家,父親也告訴過她,歐先生是一位音樂家:「他年輕時曾經到各地巡迴演出,在大演藝廳為幾千幾百人演奏大提琴,表演完畢時全場掌聲雷動,並且向他丟獻花朵。」
父親還說,歐先生有一把大提琴:「那一把大提琴,琴面和琴背是用德國的提琴楓木刨出來的,而且用法國製的提琴專用油,以手用力摩擦出光澤;琴的頸子是用宏都拉斯的桃花心木製成的,而做指板的黑檀木大概來自錫蘭,至於那把弓,弓桿是用巴西軟木刻成的,上面鑲嵌著非洲象牙。」在父親的描述裡,歐先生應該曾經是個響叮噹的人物,所以,他後來果真有了驚人之舉。
又是一個星期三下午,小女孩在屋內聽見配給卡車來了,也聽見大家紛紛走動,領取配給物品的聲音,但是,沒多久卻突然響起陣陣隆隆的砲聲:卡車被炸毀了,有人因而受了重傷。沒有了配給卡車,村民只好走更遠的路,到另一個城市去領取食物,生活顯然變得更糟了。
就在這樣灰色又了無生氣的日子裡,當下一個星期三的下午又來臨時,歐先生竟然穿著整齊、帶著椅子和他的大提琴,出現在廣場中央。他擺好椅子,拿出大提琴,鎖緊馬尾弓,塗上松香,然後,深吸了一口氣,開始演奏。母親對小女孩說:「那是巴哈的音樂。」小女孩覺得歐先生演奏得真好,那副神情好像是在莊嚴又溫馨的音樂廳裡,為許多聽眾演奏。
此後,歐先生每天下午四點鐘都會準時出現在廣場上,為大家演奏大提琴,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小女孩覺得她好像已經不那麼憤怒,也不那麼害怕了。可是,有一天下午,歐先生才演奏了一下子,把大提琴靠在牆邊稍作休息時,沒想到竟然飛來一顆砲彈射中了他的大提琴,價值不菲的大提琴立刻變成了一堆碎片。小女孩覺得好沮喪:「誰還會來餵我們精神糧食呢?」小女孩回家後,很細心的畫了一張卡片,畫面上有歐先生拉琴的模樣和散落一地的花朵,她悄悄的把卡片塞進歐先生的門縫裡,然後跑開。
讓大家訝異的是,第二天下午四點鐘,歐先生依舊帶著椅子出現在廣場上,先對著窗口邊的小女孩點頭微笑,然後,從口袋裡抽出一支小小亮亮的東西:一把口琴。歐先生的音樂會又繼續在廣場上開演囉……
我們都知道音樂有撫慰人心的效果,故事裡的歐先生儘管看起來有點冷漠,和鄰居也少有互動,但是在那段灰暗無趣,又備受蹂躪的戰爭期間,他卻顯現了超凡的勇氣,按時到廣場上為所有的人演奏,鼓舞大家的生命意志。難怪小女孩要說:「這音樂為我們帶來的東西,像配給卡車一樣重要。」
書本的後面有一段補述:這篇作品可能是取材自1992年,波士尼亞戰爭的真實故事。當時有22位平民被砲彈擊中而喪命,大提琴家史麥洛維克因而在塞拉耶佛街頭上,英勇又豪氣的連續彈奏了22天。
另外,書裡爸爸對歐先生大提琴的介紹,應該是別有用意的;想想這樣一位知名的音樂家,日常演奏使用的大提琴當然出身不凡,必須經由各國的專家,利用特別的素材共同合作才能製作完成。但是,這樣身價不菲的大提琴,卻不幸毀於砲彈的攻擊,頃刻間化成碎片。
這段大提琴被毀的描述不僅讓我們覺得惋惜,也能深刻體會戰爭的無情和殘酷:任何一場戰爭,對萬物生靈、對歷史文化,都是一種永遠的浩劫。◇(//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