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管理界首要大事莫過於學習型組織大師,也是財經暢銷書《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來台的演講。上週四(1月31日),聖吉在台北遠企飯店進行唯一一場的公開演講,主題為「領導力的修練」,吸引800多位聽眾到場,下午聖吉也首度在台灣舉辦大型的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é)討論會,集結各界人士約200多人,透過圓桌討論「第六項修練」-以企業策略與集體智慧創造社會公益。
在此之前,很少人聽過「世界咖啡館」的討論方式,不知情的人還可能真的以為要去喝咖啡。這種大型的討論會,過去廣泛被企業界使用,目的很多用於共識的建立、組織學習、組織變革、創造力發展、解決問題等所用,這類的方法與工具,隨著組織愈形擴大,這類型的互動討論也就愈被需要。
在世界咖啡館引進台灣之前,就已經有顧問引進同類型的討論技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開放空間技術(Open Space Technology)。開放空間技術的緣起,是創始人哈里森.歐文於1983年精心舉辦完一場250人的國際會議後,調查參與者最有收穫的時段竟然是咖啡茶點時間,這個訊息激發起他的設計理念,於是開放空間技術就此成形。世界咖啡館的緣起是來自於布朗與伊薩克觀察到自家客廳與餐桌總是有人在高談闊論討論一些重大問題,而引發出設計的構想。
這二種方法工具各有其共通點與相異處,我們可以透過二者的比較,讓讀者思考並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與工具,我們建議,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應該適當的引進這類的工具,讓組織內的人開始產生對話,有對話就有互動,透過良好的對話與互動,不但可以彼此瞭解,更能幫忙組織中向下傳達價值與理念,向上傳達重要的資訊與消息,否則組織中的人互動不良,就容易產生內耗,組織的人一旦發生內耗就會降低生產力與創造力,人才更是難以留住。
世界咖啡館與開放空間技術的方法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二者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可以透過多人(平等與自由)的對話,讓想法在組織中流串。而最大的不同,則是進行的程序、方式,與產出的結果等。以下我透過一些簡單的比較項目,來比較二者的差異。
項目 |
世界咖啡館 |
開放空間技術 |
英文名稱 |
The World Café |
Open Space Technology |
創始人 |
華妮塔.布朗、大衛.伊薩克 |
哈里森.歐文 |
創始時間 |
1995年 |
約1983年 |
類別 |
組織學習工具 |
組織發展介入技術 |
型式 |
群體討論 |
群體討論 |
強調 |
多元參與 |
多元參與 |
引導師的角色 |
較弱 |
中 |
易學程度(1-10) |
9 |
6 |
使用前提 |
人們本身已具備足夠的智慧和創造力,可以面對眼前最困難的挑戰 |
一群需要尋求解答的人,當中沒有人自認知道解答 |
常見用途 |
共識建立 解決問題 |
共識建立 解決問題 |
同時開會人數 |
可達一千人以上 |
可達一千人以上 |
討論規則 |
提出想法、聆聽和理解、連結各種想法、共同聆聽模式、觀點、及更深層的問題 |
四大原則: 1. 來的人就是對的人 2. 發生什麼就是當時會發生的事 3. 何時開始就是最對的時間 4. 結束了就結束(沒結束就沒結束) 一項法則:雙腳法則 |
討論主題的產出 |
各組討論與票選 |
引導師邀請學員自由提出 |
議題討論方式 |
網絡式:桌長固定其他則大風吹輪轉 |
自由選擇、可隨時更換、重組 |
會議產出 |
對話與交流、集體心得、桌布(海報紙)記錄 |
行動方案規畫書、藍圖 |
硬體設計 會前發邀請函 海報紙、筆 點心準備 投影機與螢幕 |
|
要 |
成功案例 |
HP、美國品質協會、美國PM煙草公司… |
美國國家教育協會、AT&T、波音公司、夢時代購物中心… |
參考書目:
1.華妮塔.布朗、大衛.伊薩克(高子梅譯),2007,世界咖啡館,臺北:臉譜出版社。
2.哈里森.歐文(吳咨杏等譯),2006,開放空間科技,臺北:開放智慧。◇(//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