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哲華編譯報導)人類為了增加食物的來源,常常有一次又一次的農業計劃,然而由於未全方位考量,往往相對的帶來環境的破壞,英國的保育人士正在南太平洋島嶼,拯救瀕臨絕種的超小型蝸牛(snail)。
英國馬威爾(Marwell)動物園內,飼養一種蝸牛Partula rosea目前全世界僅存209只,其中一半以上在馬威爾動物園內。Partula rosea又名玻里尼西亞樹蝸牛(Polynesian Tree Snail) ,與其他的蝸牛不同,它是胎生的。同時具有雄性及雌性的性器官,每六至八個星期會產下一個體,一年後成蟲,最久可活十年,體型從針頭的大小長至不到半英吋(1.3厘米)多。
負責照顧蝸牛的理德(Geoff Read)表示,我正目睹一個物種的滅絕,並為這些蝸牛很可能會滅絕而感到難過。雖然外觀並不可愛也不討喜,它們已經少到難以置信,環境是存活的關鍵,溫度必須界於攝氏20到24度,濕度也要在70%至75%之間,對極微小的改變也相當敏感,極小的變化就會導致死亡。
絕殺蝸牛
在南太平洋莫雷亞(Moorea)島上,曾經有7種不同的蝸牛,然而,當法國人在那裡建立殖民地後,他們帶來非洲蝸牛,非洲蝸牛被進口至太平洋島上,本來的目的是食用,因其口味不受歡迎而被隨意拋棄,迅速增長,並大肆破壞當地的農作物。在無計可施下,人們於是引入食蝸牛的佛羅里達紅蝸牛(Florida rosy wolfsnail),最後在短短幾年光景,這種蝸牛天敵卻把僅餘的兩個Partula蝸牛品種全部吃光了。
亞洲蝸牛的危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台灣曾一養殖一種蝸牛,俗名叫福壽螺(學名Apple snail),原產南美阿根廷,後因螺肉有寄生蟲,且味道不鮮美,被大量丟置水道,由於繁殖速度極快,並喜歡啃食植物的嫩莖與幼葉,影響農作物的收成,造成極大的損失,亞洲其它地區像日本、中國等也曾發生福壽螺繁殖事件。食用未充分加熱煮熟的福壽螺,在人體內會感染廣州管線原蟲等寄生蟲。
地球上經常會有一些品種絕種,但很多都不被人類發現。如果人類有意無意的破壞活動持續下去,會有更多的品種絕種。(//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