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3日訊】近兩年,北京、上海等地先後出台政策,抬高大量擁入的農民工子女入學條件。其中計劃生育證被作為小學入學報名時所需出示的證件之一。近日,鄭州市教育局也表示今年要出台類似政策,在社會上引發廣泛爭議。
據《河南商報》報導,2月20日,鄭州市教育局局長司福亭在全市教育工作會上表示,今年將進一步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條件,有可能抬高不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農民工子女入學門檻。有專家認為,這僅是解決城市學校不被擠爆的權宜之計,有它的合理之處。也有學者認為,不能以超生為借口,而剝奪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鄭州中小學校人滿為患
近年來,隨著城市框架拉大和外來務工人員的不斷擁入,鄭州市區的教育資源越來越緊張,城區中小學都人滿為患。以2007年秋季招生時為例,鄭州市金水區的26所公辦小學的平均班額達到了72人,該區的文化綠城小學甚至曾經一個班達100人以上。為此,該區的不少學校提高了適齡兒童入學的年齡限制。
由於今年秋季河南省城市義務教育階段也免除學費,教育部門人士預測這個消息可能吸引更多農民工子女擁入城市就讀。如果不加限制,現有的城市中小學校可能被撐爆。
與城市中小學的擁擠不堪相比,由於農村適齡兒童隨父母大量擁入城市,農村的教育設施嚴重浪費。另外,由於農村教育硬件設施不達標,師資水平參差不齊,雖說在農村都享受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很多在城市務工的父母還是願意拿高價讓孩子到城裡就學。
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農民工子女對城市教育的衝擊,解決的辦法就是加快新建學校的建設速度,但政府投入不足卻制約了建設步伐。
有資料顯示:2000年至今,鄭州市區新增外來人口約77萬人,其中6至17歲學齡人口增加了16萬人。而在1998年到2004年這6年間,鄭州市未新建1所小學。根據2006年《鄭州市「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未來5年鄭州市區缺少中小學74所,每年需要新建15所中小學。
按照《教育法》規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應占GDP的4%。而鄭州市教育部門有關人士透露,近年來,市政府撥給的教育投入不足全市GDP的3%,鄭州市教育費附加已嚴重透支。
此外,儘管現在城市中小學校也接納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也不收取借讀費了,但是一些地方財政部門還是按照城市入學孩子的人數撥付教育事業費,這也是導致教育經費不足的原因。
權宜之計還是教育歧視
2006年10月,全國人大代表胡大白提議,應該對農民工超生子女在鄭州入學設置限制。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牛蘇林認為,對農民工超生子女在鄭州入學設置限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教育部門為緩解城市資源緊張的一個權宜之計。否則, 外來務工人員一家佔用多個孩子的教育資源,對城市的居民來說這也不平等。
鄭州大學應用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明鎖則認為,儘管鄭州公辦教育資源確實不足,但超生的孩子也應享有免費義務教育。農民工超生子女的身份不應該成為入學限制的理由,如果以此設限就等於剝奪了一個公民受教育的權利。
張明鎖認為,父母超生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但子女是無辜的。如果因是超生子女就喪失受教育的權利,無疑是讓孩子承擔父母的過錯。此外,家長在鄭州打工,把孩子放在老家,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不僅對孩子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成長不利,從人文關懷上來說,也不太合人情。
張教授建議,政府對民辦學校多加扶持,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讓民辦學校分擔一部份市區教育資源緊張、學生入學難的負擔,讓外來務工人員和城市孩子一樣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