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散人:借屍還魂的京劇課

五嶽散人

【大紀元2月23日訊】教育部打算在10個省市的音樂課上添加京劇的內容,理由是為了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然而,劇目一列出來,基本就是對「借屍還魂」與「掛羊頭賣狗肉」這種詞彙的註解。一共十五個號稱將要承擔「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曲目裡,真正的傳統的只有兩個,其他都是「樣板戲」。

「樣板戲」是不是傳統?如果我們把新年晚會都能算成傳統的話,樣板戲自然是傳統,而且時間上比新年晚會還要早。但這東西是個什麼傳統?經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當時這玩意大唱特唱的時候,是一種「強迫流行」,因為沒有其他東西可以讓你唱嘛。當時好多人能全本的唱出來,熟悉到聽了上句自然就能接下句的程度,基本都有了被稱為「強迫症」的症狀。順便說一句,前段時間恆源祥那個噁心無比的廣告與「樣板戲」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你討厭恆源祥還能換台,或者罵上兩句,那時候就是換台也沒其他的東西,滿耳朵都是這個。

這樣的所謂「傳統」,經過時間的淘洗難道也成為經典了?京劇雖然時間遠遠比不上其他劇種的年代悠久,但畢竟是所謂集諸多劇種之大成的東西,不論唱念做打都是具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樣板戲倒是也套了京劇的外殼,但真正的傳統基本算是精華全失,京劇原來具有的詞韻之美不但蕩然無存,就是其外在的那些程式化的表演,也因為適應現代裝束而減色不少。何況為了政治目的而創造的人物,臉譜化相當嚴重,比傳統京劇的臉譜還要厲害。

發揚傳統我並不反對,但那要看發揚的是那部分傳統。與「樣板戲」相始終的,始終是「文革」這個名詞。現在都是簡稱了,好多小孩子可能只是知道「文革」這個稱呼,並不知道或者理解,這場浩劫的全稱叫做「文化大革命」。革誰的命?其實就是革傳統文化的命。「樣板戲」就是那把閹割用刀的一部分,可能還是刀刃的那部分。現在搖身一變,竟然變成了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就說是世事無常,也不是這麼個顛倒的方法吧?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變相的為「文革」招魂的行為。在新聞裡說到,很多教師與家長因為小時候的記憶而對樣板戲有感情,所以贊成這樣的舉措。但我想請這些人想一想,如果那時候你有其他的選擇,是不是還有這樣的記憶與感情留存到今天?如果再想深一點,那個時代是不是一個很可怕的時代?你想告訴你的孩子什麼呢?

我想,如果真的藉著樣板戲說明那個時代的荒謬與苦難,倒未必是件壞事,怕就怕剝離了時代的背景,而單獨把「樣板戲」抽出來,再度灌注到現在的教育裡面去。我們總說,「文革」將永不再來,但如果把「文革」肆虐與我們心靈的東西借助「傳統教育」的名義拿出來當作經典,審美化了的「文革」,誰也不好說是不是會再來一次。

我記得納粹德國時代,曾有個偉大的紀錄片叫做《意志的勝利》,從藝術角度而言,拍得已經完美無缺了。但這個片子至今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原因不是藝術的水平,而是它所表現與推崇的精神內涵:納粹與種族主義。有前車之鑑在此,這種借屍還魂或者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還是歇菜吧。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五嶽散人:一言九鼎的為國聚財
五嶽散人:申遺未必行,狼心狗肺獎有望
五嶽散人:不見道歉的誠懇   但見狡辯的奸猾
唐柏橋:大時代、大背景下的神韻晚會(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