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鄭秋菡編譯報導)自1950年代快速動眼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被發現,開啟了人類對睡眠科學的研究。作夢與REM生理活動變化的相關性,讓我們長久以來一直認為夢是睡眠的副產品。然而,根據南非的神經科學家馬克‧索姆斯(Mark Solms)的最新研究顯示,我們混淆了因果關係,作夢或許是讓我們可以入睡的重要因素。
夢境真有意義?
早先人類認為夢境代表一種預言,如果有人可以解釋出來的話,它是有意義的。而百年前佛洛依德(Freud)在《夢的解析》一書中指出,夢是一種「滿足在現實中受壓抑和實現不了的願望」。人類透過作夢這種潛意識的活動,將願望在夢中以象徵形式間接表達。
但快速動眼(REM)睡眠理論出現後,讓佛洛依德的說法飽受質疑。所謂REM是指人在睡眠時眼球快速轉動的一個階段,這是大腦活動的高潮期間。這段期間腦橋的刺激、呼吸與心跳速度會加快,而肢體暫時性麻痺,屬於一種淺睡狀態。REM睡眠大約每90分鐘自動出現一次,作夢多半發生於此時,由無關情緒或動機的腦構造與化學物質所控制。這個發現暗示夢是沒有意義的,夢只是高等腦區為了反映REM造成的皮質雜亂活性,所編造的故事而已。
多巴胺是作夢的核心因素
然而,新興的證據顯示,REM睡眠與作夢並非同義,作夢與REM睡眠是可以分離的。大腦在REM期與作夢期是由全然不同但互動的機制所控制。神經科學家索姆斯在一場紐約的科學家聚會中說,夢是一種妄想與幻覺的狀態,經由大腦基本機制激發。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會使這種作用更加強化。「多巴胺假說就是我們為何作夢的核心。」
法國神經學家Claude Gottesmann表示,精神分裂產生的幻覺與大腦中的依伏神經核(nucleus accumben)有關。在一場有夢境的睡眠中,依伏神經核中被釋放出來的多巴胺含量是最多的,因此,作夢與精神分裂具有相同的神經化學背景。
由大腦的功能圖顯示出,精神病患產生的幻覺與多巴胺的傳導功能失調有關。多巴胺驅使大腦分派不正常的重要性給內在世界,換句話說,幻覺是大腦對於重要性的分配錯誤,我們過分重視自己內心的想法,將它誤解為外在世界的真實經驗。
其他研究也顯示,服用治療帕金森症的多巴胺藥物左多巴(L-dopa),會使人作更多的夢,在夢裡會有更多的情緒,也會作更多怪異的夢。
現在的科學家已經瞭解到,多巴胺在指揮人類的注意力方面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人類會經由神經化學物質來判定環境中較為突出的事物,包括外在與內在環境。在多巴胺的影響下,這些事件或想法會跳出來抓住我們的注意力,我們以行動回應,再作出目標導向的行為。
索姆斯指出,由累積的經驗顯示,夢與幻覺有許多相同特性,我們都身歷其境。兩者也都是由多巴胺驅動的。大量的興奮劑會填滿了我們的心靈,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是必要的,因為我們的身體已從外部世界撤退。」
夢是睡眠的保護者
索姆斯說,夢提供了一個替代世界,讓大腦在此駐足暫歇。夢保護了睡眠,因為它分散了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注意力,讓身體得以休息。事實上,作夢是腦部高階心智功能的權限區。
換言之,作夢之於大腦就像週六早晨的卡通之於小孩,可讓小孩有足夠的娛樂以恢復疲勞。若沒有如此可分散大腦注意力的東西,大腦便會不斷催促我們在現實世界忙碌著。
索姆斯表示,人類活著的基本問題就是必須透過外部世界來滿足所有需求。但大腦對此有所解答,它發展了一種統一的誘導力量,一個全方位追求快樂的本能慾望,被稱作追求(seeking)或慾望(wanting)系統,是一種原生的、更高階神經結構的和諧結合,可以引導我們到一個充滿正面期望的外在世界,而夢境正可使我們以為身處於更遼闊的世界之中。
佛洛依德再現?
神經科學的先驅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認為追求系統是大腦一種非常基本的功能,它指揮及帶動了一連串的神經網絡。他說,追求系統是一種準備就緒的行動、一種慾求的覺醒、一種用神經生物學觀點解釋佛洛依德原慾(libido)的概念。他描述這種追求系統為:沒有目標的刺激物。所謂沒有目標是指不必覓食或不必受制於特定狀況等等。
這種刺激物促使我們去追求,是一種原始的動物驅動力,我們供給自己的內在世界,但醒來後又渴望新的經驗,以打造內在世界的超自然電影。這個「追求」系統也許就是夢的主要生產者。
因此,作夢的心理學概念再度重出江湖,也許只有少數的神經科學家,能夠安然斷言夢中沒有任何原始的情緒因素,佛洛依德有關作夢的願望實現理論,也將成為研究睡眠的新興議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