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8日訊】
伍凡:各位觀眾好,現在是獨立評論時間。去年,在中國老工業區遼寧省發生了蟻力神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有百萬遼寧百姓受騙而接近於破產。這件事情引發了大家再度關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事情。今天我們就談談東北的歷史情況和他發展的變遷過程。
草庵:早傳統的中國人眼中,東北地區是個重工業基地,也是代表著敗落的工業象徵。很多年輕人把中國的上海和廣東當做中國的驕傲和發展的象徵。其實,稍微瞭解一下歷史就會發現,東北曾經是中國的驕傲,甚至是亞洲的驕傲。
伍凡:東北地區工業發展進程從清末開始。中日甲午戰爭後,外國資本競相進入東北,設廠開礦,近代科學技術、生產設備和經營手段也迅速傳入東北,對東北傳統的手工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東北傳統手工業為適應新的歷史潮流,逐漸採用新工藝和新設備,傳統手工業開始了工業化歷程,近代產業開始形成。896年,清廷在東北正式實行招商開礦政策,在金州、海城、寬甸、蓋平等地出現商辦礦業數十處。1898年7月,清廷任命貴澤辦理奉天礦務,開展礦產調查,設立礦務分局多處,發佈告示,鼓勵商人辦礦。20世紀初,奉天省開始出現規模較大的商辦礦業。1909年奉天省已有商辦金礦9處,鉛礦1處,石棉礦 1處,鐵礦2處,銅礦1處,煤礦59處。此外,俄、日等國也在東北地區投資建立了一批礦業公司,在本溪、撫順、扎賚諾爾等重要礦區掠採礦產。在機械製造業方面,1881年6月,清政府在吉林設立軍火製造廠,歷時1年半,吉林機器局建成。吉林機器局是東北地區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開端,其規模、設備及經營管理手段,當時不僅在東北,而且在全國也處於先進行列。
草庵:民國時期以糧食加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農產品市場的擴大和輸出貿易的繁榮,推動了東北地區的農業產業化。東北大豆輸出額1922年為63萬噸,1927年增至184萬噸,1931年達284萬噸,創解放前東北大豆出口額的最高記錄。當時東北大豆主要銷往歐洲和日本,豆餅主要銷往日本,荳油約有80%輸往歐洲,高梁和玉米主要銷往關內,穀子主要銷往朝鮮。東北地區是當時全國農產品輸出貿易最繁榮的地區,尤其是大豆及其製品的輸出貿易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輸出額佔全國的9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是當時東北的支柱產業,在東北的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20年代的統計資料,哈爾濱制粉和油兩個部門就占該市民族工業總產值的80%。長春的民族工業以制粉業最為重要,約占生產總值的75%。
伍凡:偽滿時期東北重化工業的畸形膨脹,在工業部門中, 重、輕工業資本所佔比例相差越來越大:1940年重工業為75.4%,輕工業比重為24.6%;1942年重工業78.5%,輕工業21.5%;1943 年重工業79.2%,輕工業20.8%。1934年成立的滿洲石油公司,在大連海貓屯設有煉油廠,1945年煉油能力已達15萬噸。撫順頁岩煉油廠也在 1935年投產,年產粗油14.5萬噸,1936年達30萬噸,超過當時日本國內的產油量(25萬噸)。偽滿後期,東北已經成為一個重工業基地。 1943年,東北煤產量佔全國的49.4%,生鐵產量占87.7%,鋼材產量占93%,發電量占93.3%,硫酸產量占69%,蘇打灰產量占60%,水泥產量占66%,機械工業產量占95%。1931?1943年,東北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9%增長為59.3%;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則由73.1%下降到40.7%。在輕重工業關係上,重工業急劇膨脹,輕工業所佔比重日益縮小。據統計,重工業的煤1941年比1930年增長22.9倍,電力增長7倍,生鐵增長3.5 倍,而食品、紡織等輕工業發展遲緩。1934至1940年,食品工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由24.5%減為11.2%,紡織工業所佔比重由 23.8%減為16.1%。
草庵:從上述資料看,那時的東北地區幾乎是亞洲最強大的地區,從各個數據上看都超過了當時的日本。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亞洲第二國際大都市—哈爾濱,34家外資銀行在哈埠開設分支機構,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哈埠的金融動態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達 1809個。1928年,以出超實際利益比較,哈爾濱濱江海關穩坐全國六大海關頭把交椅,成為全國最大的麵粉生產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 1926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成立並開播。
伍凡:長春曾是亞洲近代唯一一個比東京還先進的城市,是中國第一個全由外國專家規劃設計的城市,是中國唯一的仿照外國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國都新京(長春)」到1934年,整個城市全部掩映在綠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稱。到1942年,長春人均佔有綠地2272平方米,超過華盛頓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綠地面積的5倍,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時在國際上聲名鵲起。1934年,長春建成亞洲最大的無線電台—新京無線電台,長春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管道煤氣的城市。長春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1938年開始,在長春規劃120公里的環城地鐵和有軌電車道路,還有環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照明和電訊線路採用地下管線,是亞洲第一個實現主幹道電線入地的城市。
草庵:老人們曾經常講闖關東的事情,當時的偽滿洲國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由於關內連年內戰,赤貧的中國人口大量湧向關外, 1936年1月,全東北人口3097萬,到年底猛增到3701萬人,1941年達到4229萬人。狠多關內的人希望到東北是去謀生,就如同前一段時間中國人偷渡到香港一樣。只是那時候關內人去東北部需要簽證之類的事情。1931年9.18事變前夕,東北城市化水平為11.5%,1942年達到 23.8%,而中國城市化水平1990年才達到18.96%(2001年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達到52.1%,而2003年中國城市化水平為37%,)。1939年東北鐵路里程超過10000公里,1945 年達到11479公里,而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22000公里,1943年東北公路總里程近6萬公里,而到了1949年,中國含東北在內公路總里程才 8.09萬公里。 1932年,東北航空線總里程1.5萬公里,當年或近年的中國航空線總里程目前沒有數據,但是可以參考的是,1950年的中國民用航空線總里程才1.14 萬公里。1940年,時速130公里的彈丸高速列車由大連機車廠研製成功。1934年至1943年運營於南滿鐵路新京至大連區間的亞細亞號特快列車採用大連製造的SL-7流線型機車,全封閉式空調車廂。
伍凡:到1945 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本土,亞洲第一。從瀋陽到大連的沉大線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城市連成一片,成為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瀋陽鐵西區被譽為「東方魯爾」。東北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1931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國2003年才達到 57.5%。1938年,偽滿洲國共發電16.3億度,而且有亞洲最早的大量的水力發電,1943年,豐滿水電站開始發電,發電能力每年22億度,而到了 1949年整個中國發電量才43億度。1943年時,東北以占中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佔全中國49.4%的煤,87.7%的生鐵, 93%的鋼材,93.3%的電,69%的硫酸,60%的蘇打灰,66%的水泥,95%的機械,形成了龐大的人造石油、特種鋼等當時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業。1945年時,全中國工業總產值東北占85%,台灣占10%,連年內戰的「一窮二白」的中國其餘部份只佔5%。
草庵: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150萬軍隊在滿洲里、朝鮮半島北部、南薩哈林島(庫頁島)迅速摧毀了日本軍隊。僅僅23天的戰爭,蘇聯軍隊以極少的對日作戰傷亡從中國換取了巨大利益,(中國抗戰後沒敢追究關於中國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加入蘇聯成為圖瓦人民共和國的問題,又在1946年1月被迫同意了外蒙古獨立,合計失去達173.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打下1300萬平方公里江山的清政府才丟失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唐努烏梁海地區和外蒙古大部是豐美的草原和高山森林、草場,還有星羅棋布的湖泊和豐富的礦藏,而我們中國人至今還以為戈壁荒漠。)還繳獲了豐厚的戰利品。這還不知足,從 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蘇軍把東北的工廠、礦山、電站等物資絕大多數拆運回國,9月起7個月裡火車日夜不停,甚至連長春市政府的辦公傢俱都不放過。僅拆運宏大的鞍鋼就用了40天,發運貨車60列。1945年11月15日前,僅從瀋陽每天就有200輛貨車開往蘇聯,到 1946年初,大瀋陽90%以上工廠都成空殼,連門窗都被拆走。共計劫走東北鐵路機車的75%和貨車的93%,而東北集中了中國當時的大部份鐵路物資和幾乎全部的世界先進水平的運輸車輛。
伍凡:中共建國之後就開始了對東北地區的大肆掠奪。上海是輕工業的基地,佔全國輕工業產量的35%左右。而當時的東北,準確地說是遼寧,卻把當時全國重工業的產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關係到國際民生的主要產品:鋼材,成品油,電力,機床,軍工更高達八成以上。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產品的輸出與八,九十年代的「廣貨北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叫「調配」.所謂「調配」是無償地支援,如果是出售的話,年產量一直超過五千萬噸,穩產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幾萬的大慶豈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全國機電產品的集中地–瀋陽,每年無償調配到關內的產品多達89%。有人說,瀋陽是共和國工業的長子,我看,應該叫奶娘才對鞍鋼大型廠很長一段時期是國內唯一能生產重軌的工廠,可是諸位讀者你們想一想,建國以後,在東北地區究竟建設了幾公里的鐵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設的溝海線也是遼寧省自籌資金建成的!沒有東北的無私奉獻,何來的中國六十年代鐵路建設的黃金時代.其實,又何止是產品。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線」建設,遼寧承擔了最重的任務.超過30%的技術,管理骨幹被抽調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廠整礦地搬遷。今天在河南,在陝西,在四川, 在雲南,在貴州,在甘肅,在湖北的工廠,礦山,軍企,基地中大部份,甚至整廠整礦的瀋陽人,大連人,鞍山人,撫順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邊, 陰山腳下,戈壁荒灘,他們甚至隱姓埋名,死了都不為人知。
草庵:東北人民為國家作出了這樣的貢獻,可是得到的是什麼?別的不說,「陳三兩」,想來大家都還記得吧.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作出了無數貢獻的人們,每人每年只有三兩油吃。難道是東北不產荳油嗎.不是,東北的大豆產量佔全國的44-57%(1962-1977年)。難道是全國人民都只吃三兩油嗎?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東北的6.67倍。改革開放,鄧小平在南海邊畫了幾個圈搞窗口,搞實驗田,當然是有風險的,這就需要由上繳財政的大戶來分擔,這其中東北又是主力軍.八十年代初期,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每年的本級財政支出都是財政收入的三到六倍。一直有人聲稱,並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為國家上繳了最多的稅收,這其實是錯誤的,真正的第一是遼寧省。問題就在於上海是作為一個整體為國家交稅的,而遼寧省內還分出去了幾個所謂的計劃單列單位:瀋陽市,大連市,鞍鋼,遼河油田…最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國上繳稅利的前十名中, 竟有四個來自遼寧省:遼寧,瀋陽,鞍鋼,大連.此外在鞍鋼之前是大慶油田,東北一共佔了五個。佔全國人口總數不到十分之一的東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過度了呢。
伍凡: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繳任務,東北工業基礎錯過了八十年代後期工業領域升級換代的良機。這難道是無意中形成的嗎?錯!上層搞經濟的人心知肚明。舉個例子,鞍鋼是鋼鐵行業的老大,每年上繳的利稅是武鋼的3.5倍,首鋼的6 .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萬元,在冶金工業部十大鋼廠中名列第七,僅比酒鋼,水鋼高一點點,連首鋼的一個零頭都不夠。用鞍鋼計劃處的人的話講,每天的流動資金的最低線都不夠。參考那幾年冶金工業部出的年鑑,你就會明白什麼叫不公平,什麼叫壓迫。 九十年代初期,鞍鋼最困難的時候,連買煤的錢都是全體職工捐來的,可是國家的上繳任務卻未見絲毫的松 動。同時的首鋼確實利稅全退,國家貸款多得擋不住,又是建大高爐又是買大鐵礦,真是風光無限。更多的例子發生在瀋陽的鐵西區。
草庵:所以,從歷史和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東北地區曾經是亞洲第一的工業化地區,但在中共幾十年來所謂的全面發展之後,目前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落後貧窮的地區。而在這個地區,目前中共還在欺壓百姓,用各種方式掠奪百姓的財富。這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不是東北地區人懶惰,也不是東北地區資源貧瘠,更不是東北地區沒有文化,沒有基礎。中國東北地區的目前問題完全是中共歧視和壓迫政策造成的,東北的今天狀況,中共政府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伍凡:事實和數據是最好的證明,東北從亞洲第一走到了今天,最窮最苦的還是東北地區的百姓。這也說明了政治體制對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談到這裡,謝謝各位觀眾的收看,再見。
草庵:再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