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2日訊】1月12日,台灣立法院選舉落幕,國民黨大勝,民進黨大敗。主導民進黨選戰的現任總統陳水扁遭到最大挫敗。陳水扁時代正式結束。
國民黨狂勝,民進黨慘敗,其勝敗程度,連它們各自都不曾意料,也都不敢置信。何以至此?誠如行內人士判斷,選區改革,是主因之一。立委人數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一票選人,一票選黨,為基層組織強大的國民黨帶來利多。除此之外,台灣內外環境與兩黨選戰策略等諸多因素,也影響選舉結果。
民意:高層與基層錯位
縱觀世界,大部份民選領導人,在任期結束前,或多或少,都出現”跛腳”現象,或因內政困擾,或因民心思變。強勢到底的,如美國前總統里根,屬罕見。因此,在大多數民主國家,即將卸任的領導人,並不介入、更不主導下屆選舉,只靜悄悄做完任期,是為明智。
這一規律,對台灣並不例外。然而,台灣國會選舉,在執政的民進黨一方,卻由即將卸任的陳水扁總統操盤。去年9月,當游錫坤辭去民進黨主席之後,陳水扁回鍋任黨主席,這在民進黨高層,是”眾望所歸”;但綠營基層民意,卻是另一回事。
2006年底,在台北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參選人謝長廷婉拒包括陳水扁總統在內的綠營各”天王”站台,此役,謝雖敗猶榮,贏得台北所有綠票和部份中間票,得票率達41%。憑籍在高雄的過往政績,謝還助得陳菊當選高雄市長,被譽為”一人戰雙城”。2007年5月,民進黨舉行黨內初選,謝高票出線,成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而為陳水扁所挺或與扁親近的角逐者,悉數落馬,包括:蘇貞昌、游錫坤、呂秀蓮。這兩場選舉,證明,綠營基層民意,在謝長廷一方,而不在陳水扁一方。
但民進黨高層並未依據基層民意,做出選戰統籌,而是在高層派系政治下,形成以陳水扁總統為主的選戰班底,相關選舉策略也以扁為主。如此,為國會敗選埋下伏筆。
而在國民黨一方,2005年7月,首次直選黨主席,包括連戰在內的國民黨高層,大多力挺王金平,而王竟大敗於馬英九,馬當選得票率高達72%。藍營高層意志與基層民意也竟如此錯位!與綠營不同的是,之後,雖風雲變幻(其間,馬因被訴,辭黨主席職),馬一直主導藍營,與泛藍基層民意吻合。國會選戰,當綠藍對壘成為扁馬對決的時候,綠營的敗局就幾乎注定。客觀而言,國民黨狀況並不佳,馬英九一人頂一黨;民進黨狀況並不差,陳水扁一人誤一黨。(誠然,此處之”誤”,並非扁有意,更非扁一人之責。)
李登輝效應
圍繞這次立法院選舉,以及隨後的總統大選,可以觀察幾個指標性人物的存活價值。連戰、宋楚瑜,這兩個4年前還曾風光的”大人物”,到如今,不僅為綠營所不容,連藍營本身,也不以為意。國民黨形成馬蕭配之後,不曾向連宋”請益”,卻需李登輝”背書”,證明,連宋已經完全出局。無獨有偶,民進黨形成”長昌配”之後,也主動找李登輝背書,證明,在台灣政壇,李登輝仍然舉足輕重。
在這次立法院選舉前後,李登輝一直重手出拳,無情打扁,極大地影響了中間票,民進黨為此流失的立法院席位,恐怕多達10席,甚或更多。(受扁”拖累”,親扁的民進黨立委候選人紛紛落馬。)
扁李失和,看上去,始於2006年底,當陳水扁家人、親信、乃至於扁自己先後被控以”貪腐”之時。然而,起因應該更早。早在2005年4月,連戰、宋楚瑜先後訪問北京,陳水扁顯得有些沉不住氣,被李登輝批評,扁也疾言回擊。幾度言辭交鋒,留下裂痕。
扁李失和的深層原因,還在於 “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國會選舉改革。因而,從時間上,還應該再往前推,推到2004年8月,作為國會中的兩大黨,國民黨和民進黨,聯手通過修憲案,設定3年後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意在排斥小黨,鞏固台灣兩黨政治格局。根據這一改革,小黨入國會門檻被大大抬高(政黨得票率需達到5%以上),李登輝旗下的台聯,勢必加速邊緣化。
李登輝掂量形勢,乾脆讓台聯轉向,改走中間路線;同時,負氣與陳水扁決裂。總結這次國會選舉,包括台聯等小黨,固然被”掃地出門”,但盤算中的兩黨政治,竟也破局,意外變成國民黨”一黨獨大”。可見,民進黨積極推動的所謂選舉”改革”,不僅害了眾多小黨,也害了民進黨本身。
政治上,”斬盡殺絕”的做法,歷來後患無窮,民主政治尤其如此。不管自己如何強勢,都須為對手,尤其友軍,留有餘地。民進黨封殺本是同盟軍的台聯,遭致的反彈與後果,始料不及,應是沉痛教訓。
經濟因素,不可忽視
眾所周知,在美國,老布什總統,贏了戰爭,輸了經濟,因而輸了連任;小布什總統,輸了戰爭,贏了經濟,因而贏了連任(指2004年形勢,目前,伊拉克局勢已經大幅好轉,美國並未輸掉這場戰爭)。
實際上,當民主制度鞏固之後,國內經濟狀況,往往成為左右選舉的主要因素之一。許多新興民主國家誕生後,政黨和政權經歷多次輪替,原因也在於此,如波蘭、韓國等。如果台灣再度發生政黨輪替,一切正常。在過去8年間,台灣經濟相對不景氣,使執政黨在選舉中處於不利和被動地位。雖然說,國內經濟狀況,各有定論,且不應該成為選舉唯一話題,但民主政治的規律就在於此:選民期望值節節升高,民主重要,民生也重要。經濟因素,不可忽視。
不論輸贏,都是民主台灣
預測三月份的台灣總統大選,無外乎兩種結果。如果出現國民黨所期望的”西瓜效應”,則馬英九當選;如果出現民進黨所期望的”鐘擺效應”,則謝長廷當選。目前,雙方都在從事符合自己期望效應的策略操盤。
多年來,中共及其同路人,因不滿台灣”獨派”當政,對台灣民主大肆妖魔化,甚至用中共史上自己炮製的”文革”鬧劇,來比喻和詆譭台灣民主,誤導大陸民眾。然而,今天,台灣完成新一輪國會選舉,台灣”統派”(藍營)獲得壓倒性勝利,一切平靜,沒有暴力,沒有動亂,中共及其同路人,夫復何言?台灣民主未變,變化的,是輸贏,是藍綠易勢。這正是民主社會的特徵:今天可能輸,明天可能贏;幾年之後,再轉乾坤。不論輸贏,都是民主台灣。
兩岸間,統獨議題稍事降溫,民主與專制,或可重新成為話題。不管誰當選台灣新任總統,他需明白:台灣,絕非一片島嶼所能定義。台灣處在一個大格局中,內有統獨之爭,外有中美對壘。專制的中共,仍然是民主台灣的最大天敵。未來台灣當權者,需要大胸懷、大格局,經濟上”互惠兩岸”,政治上”大膽西進”,以民主和人權為武器,改變中國大陸,進而改變台灣安全態勢,使民主台灣,永立不敗之地。
(原載香港《開放》雜誌,2008年2月號,該刊所用標題為《民進黨輸,台灣民主沒有輸》)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