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雲飛:中國大學為何就像監獄?

冉雲飛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2月5日訊】 從繁華都市的居委會老大媽線人,到偏僻鄉村的村莊積極分子;從大城市鋪天蓋地的天網工程,到學校教育從小的告密教育;從專業跟蹤盯梢他人自由的特務,到可以不亮證破門而入的查夫妻看黃碟的警察,無不使人感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是一座大監獄。不安全感,不只是經濟不穩定下的失業、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吃不起飯,而且你還有隨時喪失人身自由的危險。王怡說做人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人生而自由,立地就是人要有棲身的私有財產。但現在中國民眾的財產權都是浮財,因為對於土地你只有有限使用權。正是基於此,那種「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理念,在中國甚為淡薄,把公民私房當作隨便可自由踏入的菜園,因此你即便住在家中,也是類同半個監獄。至於你出了家門後的不安全感,被他們有罪類推的實踐當作嫌疑犯的概率,當然是很大的,那更是一座廣大而無形的監獄。也就是說,在中國,你不要以為你被關進去,才叫進了局子;你被拘留了,才叫生活在不自由中。其實,你就是看上去走在大街上或者住在家中,都是不自由的,正可謂監獄無處不在。

前不久我寫篇《大學裡的極品告密者》,主張對告密者作法治教育上的懲罰,將他們告上法庭,讓更多的人知曉告密有多麼違背做人底線。這裡面除了楊支柱兄的一篇《告密是否道德,不可一概而論》有相當的法理及道德討論外,很少有真正深入的討論。更有甚者,說我叫楊師群老師將學生告上法庭,是毀了學生,是壓制了學生的言論自由。我要簡單地說,大學老師的講課有最大限度的言論自由,這應該是個普遍的學術和教課原則,這毋容置疑。為什麼要維護老師在課堂上的言論自由,改天我寫專貼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學生當然有探討問題的權利,與老師平等爭辯的權利,但不表明你有向公安局、教育主管部門告發之權利。大學生都不是小孩子,應該深知在中國社會的告密,給當事人帶來的危害。大學生不是小學生,是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應該對自己所做的事,所產生的社會效果,給老師帶來的傷害,特別是產生的比較惡劣的社會影響,深加考慮。大學告密本身在官方的倡導下,已成為一種公開的秘密,有的學生甚至以得到這種潛規則的青睞為榮。官方提倡告密,對中國的危害,尤其是對中國教育的危害影響至深,這應該是一個普通的常識。

官方是以培養職業學生在學校鬧事和告密,並以搞亂社會起家的,所以他們深知學生這股有理想但不夠冷靜的勢力,是如何可以拿來利用的,因此四九年後對學校尤其是大學實行鐵幕管理,有目共睹。而在發生八九事件後,對中國大學採取軟硬兼施的方式,來儘量榨掉僅有的一點大學精神。軟的一面,搞高校擴招,把高等教育完全搞成一個收費的教育產業,通過政府的財政撥款和垃圾科研經費的頒發,來最大限度地籠絡高校老師,使高校老師近乎集體失聲,不僅沒有思想和學術原創,而且對糟糕的社會問題閉口不談;再者對學生嚴苛管理,政治課的愚弄,輔導員制度的管制,還安插無所不在的「信息員」(線人)以便給管理者打小報告,只要能弄住學生的招數,無所不用其極。

最近我又讀到湖北大學數學系的創舉,即每個人都有機會當秘密警察,把另一個人當作潛在的嫌疑犯來對待,使得大家都處在人人自危中度日。在這等環境下,他們當然「聽話」、「安分守己」,但大學是什麼地方,僅僅是「聽話」和「安分守己」的地方嗎?沒有比監獄更聽話,更安分守己的地方了,他們正是這樣來管理大學,來培養學生。據《湖北大學一班級新班規:同學抽籤暗中監督他人》一文報導,這種無所不在的監督計劃,還被叫作「小天使計劃」。這和任何邪惡的舉動,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一樣。無度盤剝人民者叫「為人民服務」,摧殘學生、使學生在恐怖中度日的計劃叫「小天使計劃」,這簡直是輔導員制度下的班主任尤俊橋的「創新產品」。尤俊橋也許會因為他這個「創新產品」獲得提升,甚至會因此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而也未可知,在中國是什麼「人間奇蹟」都能無恥地創造出來的。幾年下來,這些互相傷害而又自害的學生,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特別是心理上、道德上),真是不敢想像。他們這樣做事,除了他們是受害者且是自害者以外,只有學校特別是尤俊橋是最直接的獲益者,或許他「吃糖」的機會將有所增加,但願我這樣的猜想是小人之念。

中國大學的質量為什麼越來越糟糕,當然拜我們糟糕的政治制度所延伸出的教育制度之賜。大學裡面黨棍橫行,行政幹部統治天下,教師實用主義成風,學生只為文憑讀書者不在少數,這樣的大學教育,你能指望其對中國社會的改變起什麼實質性的作用嗎?大學是學問勃郁、思想原發的地方,但像中國官方這樣把大學搞成監獄的管理和教唆方式,只能產生一大批學術垃圾、奴才和告密者。

2008年12月4日8:38分於成都

──轉自冉雲飛博客(//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冉雲飛:四萬億是誰的肥肉?
冉雲飛:貪官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雲飛:意識形態強姦下的科學
冉雲飛:宗教界的交心運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