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30日報導】台灣援建川震災區專題報導(1)(中央社記者郭萍英台北特稿)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陰影下,許多人正為生計發愁,但鮮有人注意到,此時此刻,「5.12」汶川大地震的災民正在苦度震後第一個寒冬。而台灣紅十字會即時送暖,撫慰災民受創的心靈,更鼓舞他們求生的意志。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長文,本月初到四川偏遠災區進行6天「寒冬送暖」行程;每日起早趕晚,由平地到高山,攝氏零下的嚴寒氣溫掩不住他的熱情,崎嶇的山路阻不斷他的意志,車子中途爆了胎,換個輪胎,立刻再上路,肚子餓了,匆匆吃了點東西,馬上再出發,一刻也不願耽擱,只想儘快到災區,只為了早點探望災民。
在德陽地區,許多中小學的校舍倒塌,至今仍一片狼藉;汶川重災區映秀鎮,全鎮幾乎全毀,滿目瘡痍,到處破瓦殘磚,1萬名人口之中倖存者僅2、3千人,見到這種慘象,紅十字會探訪團人員及隨行記者難忍悲痛落淚。環繞災區的岷江在寒風中低沈的流水聲,彷彿是大地的悲鳴,訴說著地震發生一剎那人們的驚恐,以及生離死別的痛苦與無奈。
即便是擔任紅十字會長多年,見識過各種災變慘狀的陳長文,一路上心情十分沈重。只有在看到孩子時,他才會露出笑容,熱情地擁抱再擁抱,給他們最大的鼓舞,惟恐遺漏任一個孩子會讓他終生遺憾。
儘管彼此第一次見面,孩子們卻能充分感受到這位台灣長者的關愛之情,不論是在學校的操場,或是在村落的廣場,他們一擁而上,一聲聲「陳爺爺好!」,彼此彷彿許久不見的家人再度重逢,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陳長文也勉勵孩子:「努力向學」;他甚至引用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話:「絕不向命運低頭、絕不向困難低頭」,鼓勵孩子們「勇於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在探視距離青康藏高原邊上馬爾康縣城3個多小時車程的龍爾甲鄉朵渣村殘疾病患時,陳長文獲悉擔任解說員的斯達拉木初是當地藏族人聚居村落中唯一的大專生,除了鼓勵她好好讀書,將來學有所成回鄉服務,並當面允諾會盡全力協助她完成學業。之後陳長文並連絡他曾任教的浙江大學安排這位幸運的女孩前往就學。
對於老人,陳長文同樣以熱情擁抱,撫慰他們的創傷,相隔千萬里的手緊緊的握在一起,台灣2300萬民眾的愛心,平撫了老人原本驚恐不安的神情,一床床加厚的棉被更是溫暖了在寒冬中瑟縮軀體。
校園裡,師生談論的是台灣捐建的校舍何時會完工,讓他們不必再留在臨時搭建、「冬冷夏熱」的板房上課;村落裡,老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評論康復中心的完工日期與諸多功能。不論是校園或是村落,也不管是校長、老師、學生或者是老爺爺、老奶奶,生命在這一刻充滿了希望與活力,而他們了解,這些希望來自遙遠的台灣。。
在海拔三千多公尺的阿壩州,現年42歲的藏族婦女三朗頭靦腆地表示,很高興台灣的關心,這裡居民都知道台灣要在當地蓋一所康復中心,協助殘疾人康復,也都非常感激台灣民眾的愛心。
山區裡,路本來就難走,大地震之後,路,更難走;生活,更艱苦。山區居民從未想到,有一天會有陌生的台灣人千里迢迢來探望他們,而且帶來一車又一車的棉被。老人排隊領了棉被,有的紅了眼眶,有人笑得合不攏嘴;小孩直盯著又厚又大的棉被,有的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與歡愉,蹦跳到棉被上,怎樣也不肯離開。
高齡79歲的藏族老婆婆曹桂華看到棉被,眼淚就不自主地流了下來。她表示,地震中老伴、兒子都走了,如今一個人過活,非常感謝台灣百姓送來棉被,只是遺憾老伴和兒子無福享用。
60歲的羌族婆婆楊清芳表示,台灣老百姓真好,這麼冷的天,大老遠還送棉被來,讓人非常感動,有了棉被,這個冬天也有了依靠。
陳長文有感而發指出,有災難的地方,就一定有紅十字會,有紅十字會的地方,就一定有希望。
中國大陸紅十字會副會長江亦曼不只一次的表示,非常感謝台灣民眾捐款幫助災區民眾,災民們也都打從內心裡感謝台灣民眾的愛心,兩岸同胞真的是一家人。
來自台灣的真情關懷災溫暖了偏遠山區災民的心,不論大人、小孩,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感恩的心」這首大家熟悉的歌聲,響徹雲霄,迴盪在山谷中久久不絕,彷彿要融化山澗的冰柱,讓大地充滿愛與希望。
陳長文難掩內心的激動表示,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過,「這世界若沒有愛你的心與你愛的心,那你不過是一粒飄盪的塵埃;讓愛充滿這個世界,讓每一個人都有愛人的心,好好的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