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由於儒家文化的主導,中國人真正的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遠尊老天爺,近敬祖師爺。
中國人培育道德由有仁愛情懷的父母和老師,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和學生講仁義、從禮儀、守智信,做君子儒。同基督教的教堂和佛教中的廟宇等相對比,中國人真正的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而孔子說過:「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不語怪力亂神」,那麼,尊孔讀經不能使人得道升天或成佛,卻能使人於地上中庸思賢,自然尊老天爺實際上不如敬祖師爺(儒家賢師)。
12 中國人傳承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宗法禮教道德。
古埃及和巴比倫地區三河流域的法制‧智慧型文化中傳承是宗教神話人情化,相比古埃及、蘇阿巴的神話,印度兩河流域的宗教‧智慧型文化中傳承更多神秘主義色彩。而中國周公制禮、孔子講仁,學生尊師,逐漸確立起以祖輩老師的聖言賢語指導社會倫理的道德文化傳統,傳承是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宗法禮教道德。
13 今人缺的主要是敬天的心。
受西方實證科學的影響,無法外證上帝存在,沒有了永恆的造物主,沒有了最終的善惡標準的裁決者,誰擁有能量、誰擁有了權力,誰就可以為所欲為。那麼,相對西方還存在表面文明的禮節,當今的中國人更是在歷次運動中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党文化中成為鬥性十足的山寨俘虜。當中共今日毛澤東、鄧小平的牌摔不響了,還得撥款修孔廟打尊孔的牌時,傳統文化被燉成心靈雞湯,大眾追求只是表面的「形而下者謂之器」,缺的正如易經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主要是敬天的虔誠心態的內涵。
14 中華神傳文化仁本化在漢代成型。
從春秋晚期到西漢中期,儒家師生在民間積極入世,入仕努力極為活躍。孔子的「仁‧禮」教誨,通過《論語》問答筆記傳為經典,再由《孟子》演義、《荀子》演禮,當到《春秋繁露》演天道和三綱五常時,董仲舒獻策被漢武帝採納,由儒學而儒教,儒學禮教成為中華皇朝正統思想長達兩千年。儒學由此國學(教)化,其受尊崇的地位與基督教世紀的天主教、東正教和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教相當。從漢武帝起直到唐太宗以前,儒家自隱仁政思想,幫助皇帝從思想政治和文化傳統上確立起天道皇權統治秩序的思想原則。
15 父道和師道尊嚴在,王權仁情政治在;另一方面暗藏中華人文傳統無力抑制中共暴亂和邪政的弱點。
儒家禮教,將敬仰老天爺打折為崇敬祖師爺於地上思賢的中庸之道,而要做「適度」、「恰如其分」從實際出發的中庸之道就難抑制隨歷史潮流走過來的人對共產理想的急功近利似的人間天堂的幻想,騙死理想青年。而以仁(人)為本,揉和人情和禮教,使中國神傳文化人本化‧仁文化‧禮教化,使中國人真正的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那麼共產制度就打趴父母和老師這個整體。
16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謂「中」,不是折衷與調和,而是指在認識和處理客觀事物時,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而「適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礎就是從實際出發。既然從實際出發,孔子還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那麼,「子不語怪力亂神」,本意不是孔子不相信這些,而是不要隨意的談論這些,也就是對於未知的事物要「修口」, 不要好高鶩遠,應踏踏實實著眼自身的修養。
17 道德智慧,神人奠基;道家搭台,儒家演戲。
五氏被尊稱為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女媧,而「氏」的原始意義是神祗之意。此外,五氏皆有異象,皆聰明過人。可以說是神靈由天界先後投胎人世間,做部落或酋長首領,根據當時的歷史需要,教給部族時代人類文化知識的。而五帝時期君王普遍修道,帶功治國明顯是君王修道和道德教化的歷程。那麼,五氏五帝時期經歷了人神共存的階段,華夏文明是半神文化,道德智慧,就由神人奠基。
孔子進老子正門,出旁門而創儒家修養學,學道于《易經》,問禮於老子,《老子》是儒家默認的思想老子,其聖人道是孔子君子儒的高臺。而後由《孟子》演義、《荀子》演禮、《春秋繁露》演天道和三綱五常,由儒學而儒教,四百年團隊辛勞的就業努力,終於創出兩千年顯貴的儒官職業。老子(聖人、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 是編劇、導演和演員三合一,奠定孔子(賢師) 在華皇朝文化政治歷史劇裏的主角。
18 敬天叩地尊人,借天地之神靈力量,父母和老師在兒女和學生面前重樹尊嚴。
國 寨以前民間多設一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于中堂,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天地君親師,也說明天地高於儒家倫理,孔子的克己復禮得益老子的金言,隱含修道。我們要復興神傳文化,應該從神仙皇帝神話傳說中吸取智慧,由此開始重新聆聽祖輩老師聖言賢語裏的故事,復興中國人的三才信仰,才可能讓父母和老師在兒女和學生面前重樹尊嚴。
19 傳說時代天子修道傳播文明,神功從不輕易顯現。
傳說時代,君王修道有道德教化的歷程使命,而道德教化主要用「修身而天下服」的自身道德表帥作用教化百姓。那麼,行使神功去威懾就不是道德教化,或者讓人求功能而行有為之道,可能就失去了教化的意義,所以天子修道傳播文明,神功從不輕易顯現。
20 賢語時代文士修道亂世現身。
當歷史被安排到崇智尚力階段,君王不修道而靠武力、禮儀等來維繫政權穩定時,修煉便轉入史官或文士等根基好的人那裏去隱修。於是,周文王占卜問神不修道,薑子牙現身,劉邦不懂修道,才有張良輔佐……以及後來的皇朝開國功臣都有修道人參與其中。從側面也說明賢語時代,在演繹儒家群經之首《易經》之進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乾道,退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坤道,也很好詮釋張良、諸葛亮等等「外儒內道」修道的文士。
21 為國為公為義而治,為家為私為情而敗。
由漢武帝時代開始,儒生做官,士大夫看重讀書超過修煉,讀書就是為功名,為仕土。當大多數儒生(包括皇帝,大儒做帝師,教導皇帝以讀儒家經典為重)為國為公,國家就相對政治清明,這個主要在一個朝代的前中期,而權力能使人產生腐化,打江山辛苦與上個朝代滅亡教訓已遠,所以後期大多數儒生為私為情,國家就相對政治腐敗。就此,可以看到: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雖有天命使然,但興衰榮辱又豈能無憑呢?
22 「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易經》出自可解讀為,天道的法則是:創始,亨通,大利,堅貞;還可解讀為,做父親的準則是:通天,愛妻,養家,正道;修煉者還可認為是:元神通天,求利正行。總之,道家、儒家、法輪功,讀後感悟完全可以不同。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