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與包子這兩兄弟會退流行嗎?由於有網友問起這個問題,所以我也上維基百科考證了一下饅頭的歷史。
據說春秋時代咱們中國人就開始將發酵後的麵團蒸製食用,當時稱為「酏食」,而根據晉人筆記記載,「饅頭」這個名詞出自三國時代,當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討伐孟獲,但是根據當地的習俗,大軍渡江之前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身為上國宰相怎麼可以用真的人頭去作這種事情呢?所以諸葛亮命士兵以白麵裹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並將其命名為「瞞頭」,即欺瞞河神之假頭之意,另外一種說法為「蠻頭」,即蠻人之頭之意。後來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有無包餡均統稱為饅頭,直到北宋才開始將有餡的饅頭稱為包子。
2007年底大陸針對「小麥粉饅頭」由國家頒佈了統一的標準,針對饅頭的原料、外觀、內餡、口感、生產方式等要素作了規定。這個標準的頒佈挺有趣的,因為這麼不起眼的民生消費品從此以後有了法律規範,不知道饅頭先生自己會不會因為「我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饅頭」為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從此以後饅頭有了一個法律上的定義,算是好事一件。
既然包子與饅頭是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文物且現在還有很多消費者,所以我保守的估計這類產品再繼續流行幾個世紀應該不是問題,也不用擔心沒有人會吃,以行銷管理顧問的口吻來說就是「這個產品的市場還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問到包子、饅頭會「退流行嗎?」我倒是比較關心如何讓包子與饅頭「流行」起來!因為外來的漢堡已經在中國流行好幾十年了!充其量只可以說代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曾經加入這場土洋戰爭,但是目前看起來還需要多多努力。要如何讓包子與饅頭流行起來,我試著由產品、價格、通路、促銷這行銷4P來思考的結果,也許可以先由產品與通路這兩點來下手會快一點。
近幾年由於全球麵粉價格普遍飆漲的情形,在台灣已經開始有人用米來作麵包的替代材料,如果當麵包已經可以不用麵粉製成,那饅頭與包子是不是也可以乘機思考如何藉由改善「體質」來獲得新生命?無論是外型、成分、添加物的改變,或者是饅頭蛋、菜包、肉包這些內餡的創意,也許可以有人試著把饅頭與包子作些革命性的變化讓我們感到驚豔。或者是由健康的概念來作些突破。例如之前我遇上一個以羊奶加上葡萄球菌作饅頭的帥氣牛仔,我就認為他的饅頭在「產品」方面是有特色的,只可惜在「促銷」手法上沒有太多的突破所以就跟一般產品的下場一樣。但是饅頭與包子這種民生消費品要有革命性的突破,我想還是要期待某位有熱情的饅頭師傅的出現,因為有了熱情才會有創意與幹勁,否則像我們這種外行人就算有很多的想法也無法付諸實現。
再來談通路的事情,最近我一直有一種行銷上的邏輯,只要是東方人已經習以為常的產品,就可以往西方市場作發展。因為當東方人只把饅頭當生活的一部份,對西方人來說那可能是一種東方的文化,就像前幾天拜訪了一家已經開業三十年的高級旗袍設計廠商,我就向他們建議應該試著把中國優雅的旗袍文化往西方去推廣市場才會大,這就是改變通路的概念,但是一般我得到的回答都是沒有人力與財力,所以每當有同行用這種概念在歐美等地獲得成功的時候其他人只能乾羨慕。誰能夠第一個在時代廣場銷售饅頭與包子,也許這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就因你而開始流行全世界喔。@
行銷智慧:包子與饅頭這種產品以前沒有流行過,但是未來可以
「本文作者現為多家中小企業產品行銷管理顧問,個人MSN與信箱為 cks1007@msn.com」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