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向諾貝爾獎得主「攀親」

——典型的裙帶關係心理

南嶺

【大紀元11月6日訊】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當地時間十月八日十一時四十五分左右(北京時間十月八日十七時四十五分左右)宣布二零零八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新聞網的標題是:〈錢學森堂姪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十月九日晚七點,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二零零八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法國作家讓.馬瑞爾.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東方網的標題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酷愛中國文化是老舍「粉絲」〉
這兩條報導諾貝爾獎的普通新聞,其滑稽之處在於,該報導不是把諾獎得主作為新聞的主角進行報導,而是突出諾獎得主跟中國(人)的關係,其新聞標題乾脆連諾貝爾獎得主的名字都省略了。讓人感到,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和文學獎和中國(人)的關係很大。

媒體說的也許是事實,錢永健的確是錢學森的堂姪,血管裏流淌的是華人的血脈;克萊齊奧也的確愛好中國文化,並喜歡老舍的作品。但是,錢永健雖然是錢學森的堂姪,然而他從小出生在美國,求學和搞科研也在美國,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美國人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咱們中國有何關係?同樣,克萊齊奧是法國人,他愛好中國文化,喜愛老舍作品,但他可能還喜歡其它國家的文化,喜歡其它國家的其他作家的作品,法國人克萊齊奧獲得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又和中國何干?

前幾年,每當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評出,便有國人發出唏噓之聲。有表示「心痛」的,有表示「心癢」的,也有表示不屑甚至忿忿不平的。大概因為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較快,讓某些人產生了「錯覺」,說話的口氣分明變得「粗」起來「大」起來了,甚至抱怨諾貝爾獎評委是「幾個頑固的老頭子」。

幾乎是涵蓋了全球大多數學科的科技最高獎——諾貝爾獎,總是與咱中國人無緣,這是不是有點「不正常」?於是有人出來說話了:某某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得個諾貝爾文學獎綽綽有餘,評委們有政治或民族偏見;某某的科研成果我們幾十年前就研究並有了初步結論,只是沒有堅持下來而已;某某在作品中因為罵了某國才受到評委們的青睞;為甚麼美國人得諾貝爾獎最多?等等。

然而,中國人雖志在必得,但那「幾個頑固的老頭子」就是不買帳,除了幾個邊緣的華人(或者不被當局接受的華人)外,諾貝爾獎至今還沒和中國人沾上邊。於是,中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從開始的志在必得,到後來的「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再到目前的「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這種心理從今年媒體在做新聞時,更加突出表現諾獎得主與中國「七大姑八大爺」的關係便可見一斑。報導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為何非在前面加上「錢學森堂姪」幾個字呢?報導法國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何非在標題後面贅上「喜愛中國文化」、「寫作深受老舍影響」呢?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一種典型的諾獎饑渴症 ——無緣諾獎便只好畫餅充饑!

趨炎附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玩玩攀附和裙帶關係是國人的拿手好戲。某某得道得勢了,即使他居住深山也會有「遠親」找上門來。歷年諾貝爾獎雖然沒咱大中華甚麼事,但是,通過挖掘諾獎得主與中國(人)某種沾親帶故的關係,把人家的「金」往自家臉上這麼一貼也同樣有光。讓滿世界都知道咱中國和諾獎得主有這種「裙帶關係」,其潛臺詞不言自明——瞧瞧,諾獎得主和中國關係是如此親密,讓人自然聯想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邏輯關係……這樣一來,即使中國始終沒人獲獎,但每年只要用放大鏡去尋找與諾獎得主的親緣關係,然後大肆渲染,其榮耀也不比真正得獎差多少。況且搞裙帶關係是我們的強項,又不費多少氣力。

不過媒體如此生拉硬扯的大搞裙帶關係,卻狠遭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反感。有網民就直言不諱地批評道:病態的中國,病態的諾貝爾情結,之前拿華裔來往自己臉上貼金,這次人家已經是美國國籍了,非要硬拉上錢學森,搞得好像是中國人得了諾貝爾獎似的……

是的,科研工作需要一個特定的環境,即使優良的種子若把它種植在貧瘠的土壤裏,也不會長出好苗來。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為甚麼中國人到了美國就可以拿獎呢?以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是無法培養出世界級大師的。主管科研的官老爺們要的是政績,而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所以請媒體千萬不要意淫了,一個國家通過這種方式抬高自己,實在是一種恥辱!

轉自「自由聖火」◇(//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最年長諾貝爾獎得主明州辭世
曼德拉祝壽音樂會倫敦盛大舉行
余英時中研院開講 暢談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
吳健雄科學營下週登場 144青年與大師對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