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庸:透視中國經濟的困境

(原題︰一件值得深思的小事)

吳庸

標籤:

【大紀元11月6日訊】城裏有許多收購廢品(俗稱「破爛兒」)的小販,騎輛平板三輪,沿街吆喝,塑膠瓶、舊報紙、零碎銅鐵,只要有點利用價值就收購。有時還能收到桌椅板凳、舊電視、微波爐乃至替換下來的電腦。價格是極低廉的,一個舊書桌只給5塊錢,舊衣服只能按公斤計價。他們把舊物送到集中收購點,收取一點辛苦費。1公斤舊報,8毛錢收來,送到集中點只賺1毛錢。1天下來能掙到三五十元,月收入處於1000到2000元水準,除去飯費、房屋租費、水電費、零花費,攢下四五百元就算不錯了。這種生活總比守在農村刨那三五畝地強,令村裏人羨慕,於是成群結夥進城謀生。這是在社會的夾縫中掙紮著奔飯吃的群體,他們的狀態成為大陸社會生活的一角。

這些平凡的人如今遇上難題︰不是奧運時趕他們回鄉,而是收購價格普遍低落,這條生活之路面臨危機。奧運前,舊報1公斤達到過1.7-1.8元,收購1公斤可以賺取辛苦費一兩毛錢。最近連續降價,一度每天跌兩毛,已經跌至公斤6毛。收破爛兒的說︰「收購站的老闆一周得虧幾十萬呢!我們收的廢品都壓在他庫裏,沒人要,這樣下去,我們也沒法幹了!」《北京青年報》10月23日特地揭示,「一個做廢品生意的老闆因為賠了三四百萬,兩口子尋了短見」。在物價繼續看漲聲中,居然有些商品價格狂降乃至引發人命案,令人注目。

廢品價格強勢下跌說明其下游產業嚴重不振。舊報嚴重滯銷表示用舊報化漿造紙的產業急劇萎縮;舊塑膠瓶沒人要,說明塑膠製品業已陷低迷。它傳達的信號是︰這些行業的經濟實體運行開始滯澀。不能不問︰這是個別現象,還是有普遍性?是暫時失調,還是會歷時長久?對此尋根究柢看來是必要的。

鋼鐵產業的亢奮已是明日黃花

作為大陸經濟基礎的鋼鐵業的生產狀況給人以警覺。鋼產量從1996年突破1億噸,2003年達2億噸,2005年為3.5億噸,2007年接近5億噸,簡直是突飛猛進,尤其是2003至2007年猛烈火爆。如今,為籌辦奧運大搞競賽場館建設的巨大拉動作用已經不再,大搞辦公樓、寫字樓等形像工程、政績工程的動力已經趨弱,居住用房的建設勁頭也在收縮,建築熱開始冷卻,對建築用鋼的需要開始縮減。其他產業用鋼,比如汽車製造業,2007年汽車銷量增幅為25%,2008年估計只增6.7%,2009年預料與上年持平,汽車用鋼明顯降低。這些因素導致鋼鐵產品不再是緊俏物資,它在市場上的直接反映就是價格跌落,從今年6月到10月,短短4個月,綜合鋼價下跌30-45%,這是對生產者的嚴重警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通告︰鋼鐵行業10月份全行業虧損,迫使企業急速限產。「我的鋼鐵」網首席分析師賈良群證實,10月份有15-20%的大型鋼鐵企業實行限產,有些中小鋼企從8月就停產或半停產。鋼鐵產業的亢奮已是明日黃花。

鋼鐵生產疲軟是全國實體經濟不景氣的縮影。國家發改委透露,2008上半年,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中小企業於2008上半年有6.7萬家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因此而失業,紡織行業小企業倒閉者超過萬家。這種態勢反映在宏觀經濟指標上,就成了總體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國家統計局公佈︰GDP同比增長率,2008年1季度為10.6%,2季度降為10.1%,3季度降為9%,前3個季度平均增長9.9%。這是6年來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8—9%是經濟增長的底線,再低下去就無法滿足每年1500萬到2000萬勞力的就業需求。經濟增長回落、企業利潤下降的結果是國家財政減收。全國財政收入,今年7月增長16.5%,8月增長10.1%,9月僅增長3.1%,當月支出卻增長11.6%,形成赤字932億元。相應的,全國稅收2008上半年增長33.5%,9月僅增2.5%,如計及通脹因素則為負增長。上述3項指標,大體概括了大陸經濟呈現的衰頹之勢。不能因為這些數據只表示短期經濟波動,便認為它不足以證明經濟運行的「衰頹」。問題在於明察秋毫才是經濟判斷的責任,等到危機已造成災禍再發出警示則為時已晚。英國《金融時報》10月21日和22日先後刊載經濟學家陳穎嘉的評論認為「中國的增長奇跡終於結束了」,評論家傑夫.代爾認為「中國經濟擴張期顯然即將走到盡頭。」這是中肯的分析。

當局對此也略有感觸。溫總理10月25日表示,要把「一抑通脹,二保增長」改為「一保增長,二抑通脹」,把「增長」放在首位。他說,從6月份就已經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最重要的是擴大內部需求,主要是消費需求。不過,從採取的調整措施看,比如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對低收入者的補貼、下調住房交易稅費、降低房貸利率和購房首付比例、提高出口退稅率、強壓定期存貸款利率等等,不僅力度甚小,而且是治標而非治本之策。這些挽救危機的對策,即使再加大力度,也只能稍許減少危機的痛苦折磨,蕭條之勢是不可避免的,至於復甦的呈現則是不易把握的企盼。說到底,在現有政策框架內,中國大陸經濟能否再度復元為籌辦奧運時那樣的經濟擴張狀態是很可懷疑的。

大陸經濟走出困境的明智之舉

溫總理說︰「最重要的是擴大內部需求,主要是消費需求」,很好!但要明確究竟是怎樣的內部需求。目前,抗危機、減虧損、追利潤是各個行業普遍的共同需求,既是國資委掌管的百餘家大型與特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的需求,也是數百萬家中小企業的需求,更是個體、私營企業的需求,這些內部需求應該如何「擴大」?政策取向是否應該有所側重?再說消費需求,既有上述百餘家企業集團職工的消費需求,也有約兩億農民工的消費需求,還有約7億土裏刨食的農民的消費需求,這些消費需求應如何「擴大」?政策取向是否也要突出重點?顯然,這些問題的明確和解決是大陸經濟走出困境的明智之舉。

國資委掌管的央企集團壟斷性極強,具有自發地延長和擴張壟斷的需求。它們或者對關鍵性經濟資源具有「絕對控制力」,或者對重要企業保持「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能力,由此產生的壟斷性收益滋養著這些企業集團不斷做大。這是它們的利益所在,不斷膨脹對壟斷利益的追求是它們操作的必然。但這些壟斷收益並非來自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具有強制剝奪大眾的性質,應有必要的扼制手段,不應助長;這些企業集團成立以來,除繳納必要稅費外,所得利潤留在企業消化,違背「全民所有制」性質,這種需求應即制止(已明令於2008年起糾正);由此引發的企業集團內部利益分配的無序化已遠遠超出社會容忍程度,這種擴張需求必須制止。與這種壟斷性需求膨脹相對的是個體、私營企業應有的需求。以私營企業而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和全國工商聯推算,又經李成瑞測算,2005年私營企業在二、三產業全部資本中只佔47%,卻提供了GDP的61%。大部分私營企業是內資興建的,它們享受不到外資企業在繳納所得稅方面的優惠條件,也得不到國有銀行在貸款方面的積極支持以及工商部門在市場準入和管理方面的平等待遇。2006年國務院頒布《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部分規定「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服務業」,這類條款在誕生之日就成具文,從未兌現。而這些措施正是活躍私有經濟的必然需求,對克服經濟危機、搞活國民經濟很有必要。所謂「擴大內部需求」,這應該是政策調整的重點。抑制壟斷,活躍私有,才能為經濟「衰頹」注入強大活力。

擴大消費需求,當然是指有支付能力的現實的消費需求。這種消費需求表現在工資制度上。現在比較一下各方面的工薪收入情況。國資委公佈2006年央企1500位負責人稅前平均年收入為47.8萬元,較突出的是平安保險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2007年稅前報酬為6616.1萬元。馬明哲自稱︰「我的貢獻和表現對得起這份薪酬。「為此爆發《千餘司機上書保監會質疑平安老總年薪》,保監會則出面質辯。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立即對馬明哲等高管高薪予以保護,他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央企負責人的薪酬是適當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則唱另調,他說,將研究和規範國企負責人的薪酬管理制度。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企業國有化資產法草案時,同此前兩次審議一樣,仍有委員追問國企高管高薪問題。草案規定薪酬標準由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認定,委員認為這樣不能控制管理成本,要和國家工資水準掛鉤,不能太高。馬明哲的高薪同職工與農民工工資相比確實異常突兀︰2007年上海職工平均年薪為34704元,同年農民工平均年薪為145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140.4元。全國總工會2007年所作職工情況深入調查的結果顯示,全國26.7%的職工過去5年從未增加過工資,而按每天只1美元生活費衡量,大陸還有3.5億陷於貧困的人口。絕對的貧富差距因基尼系數已達到0.48和0.5而響起警報。在這種情況下,所謂擴大消費需求,是繼續推動馬明哲輩擴大高薪收入呢,還是致力於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切實提高職工和農民的收入呢?問題就是這樣界線分明地擺在面前。如果不是把政策的基點放在切實提高廣大群眾的現實購買力上,則對經濟調整「充滿信心」的表態就成了空話;如果不是把立足點切實轉到社會基層方面,則「權為民所用」的誓言就成了假話。

「權為民所用」的誓言成了假話

把中國大陸經濟由外向出口型轉向內需動力型是十分艱苦的過程,絕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溫總理在亞歐首腦會閉幕後的記者會上宣佈了這一轉變,看來是十分鄭重的。他說︰「記者們可以看到,中國有廣大的農村,有廣大的西部地區,城鄉發展差距和地區發展差距比較大,因此我們內需還有很大的潛力,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他顯然無視或回避了把「廣大的農村」的需求、「廣大的西北地區」的需求、「城鄉發展差距」的需求、「地區發展差距」的需求挖掘出來所需要的巨大能量,沒有這樣的能量,那些龐大的需求就不能轉換為現實的力量。他還無視或回避了目前遇到的經濟困難乃是一場經濟危機的開始,不是把「保增長」與「抑通脹」換位,並採取若干小幅經濟調整措施,就可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他更無視或回避了經濟發展模式的這一轉變,在既無理論支撐又無全體動員的情勢下,憑溫某人的力量是無法操控的。所以,對當局此番啟動內需的動作不宜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需要看到,執政者眼下遭遇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北京奧運掙得的「輝煌」業已黯然,人們正在黯然中品味那場「輝煌」的夢幻般的離奇。花錢無底,就屬世間少有的離奇事。「輝煌」時究竟花去納稅人多少公帑,我相信,官府絕對給不出一張準確的賬目清單。如今,上上下下才漸漸悟到燒錢運動的報應。只舉一件小事就可感悟這個報應︰胡溫曾宣佈,對全國退休職工從2007年連續3年增發退休金,第一年甚至明令必須某月某日發到退休者手中,不得有誤,讓大家及時「感謝黨的恩情」,沒想到第二年,奧運一過,錢箱空空,增長退休金一事,胡溫再不提及。這二位一定希望大家把此事忘了,像希望大家把文革、六四統統忘掉一樣。現在已屆年底,2008年增發退休金事大約泡湯兒了,正如這場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亦將泡湯兒一樣。

原載《議報》第379期(//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伍凡:中國經濟為何快速衰退?
金鐘:一個玩具消費近於零的國家
金融海嘯(081030)
中國經濟面臨轉折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