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6日訊】10月24日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開幕式上,胡錦濤強調面對金融危機,堅定信心比什麼都重要。而在閉幕式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溫家寶也強調,要千方百計避免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 同時表示,要堅定信心,信心是克服困難的力量源泉。
不過,面對來勢迅猛的經濟衰退,政治領導人的信心秀恐怕只能自欺欺人。其實中國經濟的敗像在2008年初期已顯露出來,而最近一些典型性企業倒閉更是強化了這種跡象。根據媒體報導,最近數月中國最大的玩具,紡織,印染,縫紉機企業紛紛遭遇困境。 10月15日,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廠合俊集團在東莞的數間工廠宣佈倒閉。10月11日浙江紹興最大的民營企業,亞洲最大的PTA供應商——「浙江華聯三鑫集團」面臨破產。而10月7日,全國最大的印染企業——紹興「浙江江龍控股集團」破產倒閉。 6月5日,坐落於浙江台州的「浙江飛躍集團」,身陷嚴重債務,資不抵債,遭受資金鏈斷裂的危機。「飛躍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縫製設備生產基地。除了這些標誌性的企業的倒閉,在長三角和珠三角,數以萬計的中小企業都已經關門大吉,更多的企業面臨利潤率下降,開工不足等困境,或者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
而來自官方的統計數據也印證了中國經濟逐步下滑的事實。10月21日公佈的宏觀經濟數據表明,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速為9%,近年來首度跌破 10%,連續第五個季度拉出陰線。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來,中國GDP增速開始呈現出同比下滑之勢,已從該季度的12.7%一路下行至今年第二季度的 10.1%。 而鑑於中國官方統計數據一直公信力不夠,因此有理由認為實際的數據可能更加黯淡。
比這些略帶枯燥的數據更加驚心動魄的是今年以來的股市和樓市行情。股市從2008年以來,一直陰跌不休,而到了10月24日,上證綜合指數跌到了 1839點。比去年最高值跌去了70%。而最近數年高歌猛進的房地產市場同樣出現前所未有的疲態。根據新聞報導,今年10個月商品房成交量大幅萎縮,大部分城市比去年同期成交額少了40%-50%。而前年去年各地熱鬧異常的土地出讓競標產生的「地王」今年以來卻紛紛以開發商忍痛退地收場。為了繼續維繫土地財政,奧運後以後各地方政府紛紛出招來拯救房市。
這些跡象表明,對於中國來說,經濟危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需要爭論的僅僅是這場經濟危機延續的廣度和烈度,以及它帶來的可能影響。
在進入這些爭論之前,梳理下形成中國經濟危機的獨特路徑和原因是必要的,9月份以來的全球金融海嘯雖然惡化了中國的經濟危機,不過並不是中國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發源於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海嘯本質上是美聯儲長期以來的低利率政策鼓勵下資本槓桿率過高引發的金融系統的糾錯,影響路徑是從虛擬經濟到實體經濟。而中國的經濟危機,則首先表現在實體經濟層面,是最近數年來經濟改革倒退,反市場化政策屢屢干預市場結出的惡果。套用中共慣用的說法,是內因決定的,外因只不過強化了蕭條的程度。這場危機從2008年第二季度開始,將起碼持續2到3年時間。2009年將是最困難的時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危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04年江蘇鐵本事件,以鐵本事件為標誌拉開了胡溫時代的所謂宏觀調控政策。鐵本事件的特徵就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以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名,來強化壟斷企業的市場地位。在最近數年以來,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國進民退,根據陳志武教授的分析,最近這些年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國家通過稅收,壟斷利潤和各種收費掌控了75%以上的國民財富。
從最近兩年來頻繁使用的從緊貨幣政策來看,由於並沒有配以必要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和鼓勵競爭的行業政策,對於壟斷性的的國有大企業幾乎毫無損傷,但是對於龐大的民營企業卻套上了緊箍咒,使得民營企業融資成本高企,民間借貸利潤高漲就是一個風向標。
再以人民幣匯率調控為例,那種有節奏的單邊升值機制並沒有緩解升值壓力,反而吸引了更多的投機資金來進行無風險套利,後果是雖然出口額度依舊快速增長,但是其中很多已經是套利資金,實際上正常的出口行業受到擠壓,而另外一方面人民幣基礎貨幣被動投放,導致通貨膨脹壓力,經濟呈現出一種偽過熱現象,結果又讓匯率升值得到了合理的藉口。而實際上,從2007年以來,出口行業的生存困境已經凸顯。
總的來說,在過去的4-5年間,胡溫政府在經濟改革方面乏善可陳,在制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最重要的幾個領域,比如行政壟斷,土地和金融等要素的市場化方面,是開了倒車,使得中國經濟結構越來越畸形,國有經濟(實質上黨有,少數家族所有)越來越強大,私營經濟力量越來越受到壓制,企業家信心受到重創,市場的創富動力越來越匱乏。
而在這種狀況下,中共奧運會的種種極端管治措施則成為壓垮經濟發展的最後稻草。2008年5月底以來,官方以奧運安保的名義,對經濟活動採取了許多特殊的干預措施,其中影響比較重大的是簽證措施的收緊,物流的控制,特殊行業的生產限制等等。也許有人會爭論,這種影響面是非常局部的。這種說法缺乏經濟常識,現代經濟體,各個部分已經相互交融,很難相互區隔,對一個行業的傷害,很自然的會傳導到經濟體的其他部分。以一個簡單的民間快遞行業為例,表面上看影響很有限的經濟行為,但是卻會間接的影響到很多行業的交易效率。6月份開始實行的簽證政策提高了簽證門檻,導致民航,旅遊,住宿等相關行業經歷了一個「奧運嚴冬」。
不過對於中國經濟體來說,最糟糕的時刻還沒有到來。隨著歐美的金融海嘯向實體經濟蔓延,這些國家的經濟開始收縮,消費需求下降,中國的出口產業將面臨更黯淡的前景。另外,毒奶粉醜聞已經引起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產品質量以及質量監管體系的懷疑,使得中國的出口產品聲譽不佳,合乎邏輯的結果就是未來一兩年,中國的出口增幅將非常有限,甚至是負增長,對於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將大大下降。而與此同時,歐美的金融風暴引發的金融體系逆向槓桿化也將導致國際資本大幅度撤離中國,這也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打擊。
因此那些對於美歐金融海嘯幸災樂禍的官方輿論是淺薄的,以為中國能獨善其身的說法是天真的。中國的經濟危機已經發生,更糟糕的場景正在到來。並且正如許多觀察者所評論的,在當下中國畸形的社會政治結構背景下,一旦發生經濟危機,就必然帶來社會危機,甚至是政治危機。
當然,在面對這種威脅的的時候,中共當局倒也不是完全就無可作為,束手待斃。胡溫當局正確的意識到了中國原來的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無法持續下去了,也在各種場合提到了要拉動內需,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但是這種模式的轉換談何容易!雖然,從道理上來說,拉動內需,意味著推進結構性變革,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其實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複雜,最近數年以來,經濟學界和媒體對此已經有許多討論,並形成一定的共識。其中比較重要的選項有:推動要素市場發展,尤其是土地和金融等基本要素在交易中創造財富和價值。僅僅土地,金融等這幾個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就能提供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增長的動力和空間。另外一個選項就是打破行政壟斷,尤其是把國資委和它名下的100多家巨無霸企業進行市場化改制,引入充分的競爭。因為這些通過權力依附在經濟體內的特殊利益集團本身已經成為毒瘤,吸收無數資源,毀壞市場價值。打破這種壟斷,將讓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具備普惠性和公正性。
不過對於中共威權體制來說,引入這些變革意味著徹底放棄舊的意識形態,放棄對於經濟體的行政控制,也意味著剔除權貴集團的特殊利益,這幾乎相當於中共的一次揮刀自宮。目前看來,胡溫當局既沒有這種政治智慧,也沒有這種政治魄力。
作於2008年10月25日 首發於《開放》
──轉自溫克堅博客(//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