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大研究團隊 發現藻類自殺基因

標籤:

【大紀元11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浮游植物不想活,人類竊喜拍拍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張正與團隊,發現海洋單細胞浮游植物自殺調控機制,未來科學家將可以利用浮游植物的死亡蛋白基因,發展指標分子探針與海洋指標晶片,為海洋、水庫進行健康檢查。

海洋浮游植物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單細胞藻類,藉著光合作用快速增生細胞,是海洋食物鏈中基本養分,浮游植物除是鯨魚甚至蝦蟹等海洋生物關鍵的食物來源,「死後還成為天然的空氣清淨機。」

張正說,浮游植物死後會朝海底沉降,把行光合作用所吸入的二氧化碳帶往海洋深處,有效降低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人類要感謝它自殺立功,提供地球零成本又天然的空氣清淨機。

海洋大學研究團隊領先全球,從矽藻類的骨藻,篩選出可受鈣離子調控的死亡蛋白基因(ScDSP ),這正是浮游植物死亡機制的關鍵基因。

張正指出,骨藻是台灣沿岸常見的浮游植物,矽藻細胞瀕臨死亡時,會產生大量一氧化氮,這樣的死亡訊息會在細胞中傳遞,啟動ScDSP,造成DNA斷裂,導致細胞自殺。

ScDSP基因的調控機制,即將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上。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只要「光線連續變暗四十八小時」與「族群生長趨緩」情況出現,浮游植物的細胞就會啟動ScDSP,預告「我快掛了」,這是科學家首次於藻類中發現自殺基因。

張正表示,未來利用死亡基因發展的海洋指標晶片,「就像是在醫院健檢,晶片可以檢測出海洋的化學物質、基因是否被啟動,協助科學家判斷,成為海洋健診項目的一環。」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一箭30星 SpaceX獵鷹火箭今年第130次發射
自動解密期限到 51區UFO謎團明年水落石出?
新研究:用光照法回收黑色塑料
11年來首次 美紐約州出土完整的乳齒象下顎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