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元年,太宗皇帝說:「我發現自古以來用仁義治國的帝王,國運均長久;而用刑法治理人的,雖然能救一時的弊端,但敗亡也很快。前代帝王成功的事例,足以作為借鑒。現在我打算專用仁義誠信治理國家,希望能改變近代浮薄狡詐的社會風氣。」黃門侍郎王珪答道:「天下仁義之風氣喪失很長時間了,陛下在這種情況下治理國家,弘揚仁義道德,改變不良的社會風氣,這是萬代的福分。但沒有賢才是治理不好天下的,關鍵是招攬賢才。」太宗說:「我希望招攬賢才的心情,就是睡夢中也念念不忘啊!」給事中杜正倫進言說:「哪個時代都有人才,可隨時發現隨時任用。哪能等到夢中見到傅說,遇到呂尚,然後才治理國家呢?」太宗很讚賞他的話。
貞觀二年,太宗皇帝對身邊的大臣們說:「我原來以為,大亂之後社會風氣難以短時間內變好。近來發現百姓逐漸懂得廉恥,官吏和百姓都遵守法紀,盜賊日益減少。因此知道人民沒有固定不變的習氣,只是看國家治理的好壞罷了。所以,治國之道,必須用仁義來安撫百姓,向百姓樹立朝廷的威嚴和誠信,並順應民心,廢除嚴刑酷法,不做荒唐怪誕的事情,天下自然會平安無事。你們應當都按這個原則辦事。」
貞觀四年,房玄齡上奏道:「最近查看武庫裡的兵器,發現遠遠超過隋朝。」太宗說:「整治軍隊,防備賊寇,固然是重要的事情,但我卻希望你們多留心治國之道。你們都要竭盡忠貞,使百姓能安居樂業,這就是我的兵器。隋煬帝哪裡是因為武器不夠多而招致滅亡的呢?他敗亡是由於不施行仁義,而使群臣百姓怨恨、群起反叛的緣故啊。你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貞觀十三年,太宗皇帝對群臣說:「樹林茂密,鳥兒才來棲息;江河廣闊,魚兒才能暢遊。積累仁義,天下萬物則自然歸順。人們都知道要躲避災害,卻不知道施行仁義才能使災害不發生。仁義之道應當在心中常常思考,並時刻都不要忘記。如果有片刻懈怠,就會遠離仁義。這就好像用飲食維持身體,總是讓肚子吃飽,才可以維持生命。」王珪叩頭說:「陛下能深知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幸事啊!」
評講:今天選讀的這幾段古文中,筆者認為太宗皇帝有兩句話很值得深思,一句是:「人們都知道要躲避災害,卻不知道施行仁義才能使災害不發生。」現在的很多人把「災害」前加了「自然」兩個字,也就是認為災害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卻不知道災害的發生是有原因的,想使災害不發生的因素就是多行仁義之事。換一句話說,如果一個國家的君、臣、百姓都能守仁義,講道德,那麼這個國家肯定不會發生什麼災難。
唐太宗在貞觀初期就告訴了大臣們一個國家興盛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並不是這個國家的武力多麼強大,兵員多麼充足,而是執政者必須行仁義之事,並順應民心。房玄齡在向唐太宗報告說庫房裡的兵器比隋朝還多的時候,唐太宗反而說,隋朝的滅亡並不是因為缺少兵器,而是因為缺少仁義。唐太宗說的「使百姓安樂,便是朕之甲仗」堪稱為至理名言。
如果一個政權不僅不行仁義,而且還變本加厲的殘害老百姓,那麼它做的壞事越多,滅亡的越快。也許有的讀者會認為那個政權表面看起來好像很強大,有很多軍隊和警察。其實軍隊的官兵和警察也都是老百姓的子女,當他們認清了這個政權的邪惡本質時,也會起來推翻它。所以,一個邪惡的政權,它的軍隊越多,也許對它越危險。中國古代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當一個政權人心渙散之時,各地的「諸侯」都起兵討伐,這個政權很快就滅亡了。桀、紂、幽、厲及隋煬帝的例子就是明證。
轉載 正見文章://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1/13/49320.html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