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7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中國黃河水利委員會日前稱,黃河劣Ⅴ類水質標準的河長占總河長的三分之一,根據中國的水質標準,劣Ⅴ類水屬於已無使用功能的水。用民間的話來說就是臭水溝。目睹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日漸死亡,這是中國人的悲劇。
據BBC 11月25日報導,中國黃河水利委員會近日發佈的《2007年黃河水資源公報》顯示,2007年黃河劣Ⅴ類水質標準的河長占總河長的三分之一。2007年黃河干、支流水質評價河長13492.7公里,其中符合Ⅰ類、Ⅱ類水質標準的河長為2174.0公里,占總評價河長的16.1%;而劣Ⅴ類水質標準的河長為4557.6公里,占評價總河長的33.8%。
根據中國的水質標準,I類水質:經簡單處理消毒即可供飲用;II類水質:受輕度污染,經常規淨化處理可供飲用;III類水質適用於游泳區;Ⅳ,適用於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及工業區;Ⅴ類水質:只適用於一般景觀要求水域及農業用水;而劣Ⅴ類,基本上已無使用功能。
因此,黃河水的三分之一水質已成為劣Ⅴ類,也就是百姓說的臭水溝,沒有任何用處了。
公報還顯示,2007年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為42.86億噸,其中城鎮居民生活、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排放的廢污水量分別占廢、污水排放總量的23.0%%、70.6%和6.4%。
《黃河水資源公報》每年發佈一次,內容主要包括降水徑流、蓄水動態、水資源利用、水資源量分析、水質調查評價、輸沙量及重要水事等。
在德國的中國水資源問題專家王維洛表示,中國政府對工業污水的治理力度相當的小。這就導致了工業污水占黃河污水排放量的百分之七十。
他說,中國的淮河污染狀況比黃河還要嚴重。其他受污染河流還包括海河和遼河。
母親河源區 濕地大面積萎縮
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即湄公河)的源頭。其中,青海省瑪多縣被譽為「黃河源頭第一縣」,境內的扎陵湖、鄂陵湖均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中榜上有名。
據新華社上個月報導,中國科學家們對黃河源區1990年、2000年和2004年的衛星遙感圖片進行對比後,發現黃河源區濕地面積已從原來的38萬平方公里,萎縮至2004年的近34萬平方公里,14年間萎縮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平均每年萎縮2800多平方公里。
青海省氣象台表示,在黃河源區不同的濕地類型中,沼澤、湖泊和河流面積均處於萎縮態勢中。2004年與1990年相比,沼澤、湖泊的面積均減少了約10%,而河流面積減少幅度更達到22%以上。據實地調查,黃河源區濕地自2005年以來仍在進一步加速萎縮。
不止黃河,科學家還發現,長江的情況更為嚴重,源頭濕地面積縮減了29%。此外,長江源頭的小型湖泊有17.5%已經乾涸。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科學家解釋說,在調節長江和黃河的水流方面,濕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長江與黃河的源頭地區濕地面積縮小使得兩大河流的流量也隨之大幅度減少。
黃河、長江這兩大河流除了提供數億人的用水之外,也灌溉了中國近半數的農地。
中國經濟在過去25年裡持續增長,但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孕育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黃河母親河,也未能倖免,在世人不知覺中,竟然已有三分之一河段成為臭水溝,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的悲哀。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