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
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子罕第九》)
【註釋】
(1)法語:嚴肅莊重的告誡。
(2)從:聽從,依照著做。
(3)改:修改,去除不好的換成好的。
(4)巽:(音遜x□n),古同「遜」,謙恭、恭維。
(5)說:同悅,愉悅。
(6)繹:(音譯y□),理出頭緒,推究事理。
(7)末如之何:就是「無如之何」。指的是「聖人也無法教化他」。
【語譯】
孔子說:「嚴肅莊重的告誡,能不聽從嗎?聽了就改正錯誤是最可貴的。恭遜稱許的話,聽了能不令人愉悅嗎?但是聽了以後,要加以分析,這才可貴。只是愉悅而不分析,只是當面順從,而行為不改,像這種人,我就不知道能如何教化他。」
【研析】
法語在此可當成:指導正確學習的道理。這樣的話光是聽的懂是不夠的,還需要確確實實的從行為上改變,才算是真正的學到了。當別人恭維的時候,是否會沉溺在洋洋得意之中,而忘記靜下心來思考:我達到這些讚美的標準了嗎?我要因此而停止繼續努力嗎?別人說這些話的目地是什麼呢?如果能夠這樣做,就不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也才能夠秉持住自己的心志,不斷的往正道上學習前進。
【延伸思考】
1、說說看在《論語》課中,你學到了哪些好的德行,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2、我能真心的讚美別人嗎?我又如何正確對待別人對我的讚美?
* * *
【相關資料】
歷史故事:經世致用 身體力行
王安石在鄞縣做知縣時,由於成功的解決了旱災和饑荒的問題,受到上級的賞識,被推薦到北宋首都開封做群牧司判官,但是王安石卻連續上書十幾次請求外調。他的上司有些惱怒的問他:「士人們都願意考上功名以後到京城做官,我也是因為賞識你,所以才一定要推薦你做這個官職,你為什麼一直上書請求外調呢?難道你不滿意牧司職務,覺的這個官職太小、不足以展現你的才能嗎?」
王安石聽後解釋說:「老師實在是誤解了我的意思啊。學生十分蠢笨,到十七歲的時候才幡然醒悟,明白時光易逝,人生苦短,這才發憤讀書。但是我讀書的目地不在於以文士出名,而是想做些實事。」
聽到這裡,上司的臉色緩和了下來,說:「你的志向遠大啊。」
王安石說:「我年青的時候,曾經隨著父親輾轉各地,發現地方上存在很多弊端,民眾生活艱苦。我記的父親在臨江做判官時,曾經因為整治當地橫行鄉里的豪強,而被他們誣告陷害,我曾經很為父親抱屈,認為他這樣做不值得。但是父親教導我說,做官就要為民請命,不要貪圖一時的榮華富貴,否則讀書又有什麼用呢!」
上司非常感動的說:「真是後悔沒有與令尊大人深交啊!」
王安石又說:「我在鄞縣做知縣的時候,看見貧民把僅有的一點糧食繳官,我實在慚愧,不知道他們以後還怎麼過日子。我一直想往地方上調動,也是不能忘記那些窮苦的百姓,希望到地方上做一些實事,興利除弊啊。」
儒家認為道德修養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身體力行。實踐是學習的一部分,學而不行、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不見諸於行動,就等於沒有學習。因此,只有知和行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付諸實際行動,才能取得真知,也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