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30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香港理工大學在本港各區抽驗海產,發現超過一半樣本含有副溶血性弧菌,抽驗的海鮮檔魚缸水樣本中,更有七成含有該菌。不過,目前食環署抽驗魚缸水時,並不包括檢驗副溶血性弧菌。
理大抽驗市面90個雙貝類海產樣本,發現超過一半樣本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當中的扇貝樣本更有七成含菌。另外,理大海鮮抽驗的19個海鮮檔海水樣本中,亦有多達13個含菌。
負責調查的理大指出,有魚販不守規矩,隨便在大海取得受污染海水養殖海鮮,或者是養海鮮的水溫較高,都會導致細菌在海鮮中繁殖。
弧菌引起食物中毒個案上升
本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個案有上升趨勢,在04年,有關個案只佔集體食物中毒個案的32%,不過,副溶血性弧菌在07年共引起超過280宗集體食物中毒個案,比例上升至46%。
有專家指出,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人,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等,但如果細菌入血,最嚴重可以致命,要利用抗生素等治療。
議員建議加強水質抽驗弧菌
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政府部門在抽驗魚缸水時,並不包括檢驗副溶血性弧菌,建議政府應因時制宜,加強在海水及魚缸水抽驗該菌。
而食環署則表示,有定期抽驗海鮮檔魚缸水的大腸桿菌及霍亂弧菌含量。署方在07年至今年9月期間,曾就水質低於標準提出過2宗檢控。
另外,據本地媒體報導,政府推出的自願性優質海水認可計劃成效不大。有參加計劃的海鮮檔負責人表示,取得優質海水的成本過高,除了每天要到深海水域取水,亦要花費近10萬元改良系統和儀器,未必有同行願意響應。但他指出,優質海水能夠令海鮮存活更久。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