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多動症兒童的特殊學習場所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紐約報導)現代的快節奏生活,特別是生活的多樣化,對多動症的孩子是非常難適應的。據不完全統計在美國大約有5%,大約2百萬的孩子患有多動症,男孩的數量超過女孩,大約為5:1。

學習嚴格的行為模式

為了讓多動症的孩子們有特殊的學習場所,由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舉辦的11年的學習營,使用了嚴格的高度規劃的行為模式。一天期間,孩子做的每件很小的好事都被獎勵點數:如游泳時遵守規則的獎勵100點;上藝術和工藝課時不去注意J同學尖叫的獎勵25點;在踢足球擠在一起時用目光接觸的獎勵10點。行為不當時就減去點數:如戲弄人的減去20點;說話不恭的減去20點;打斷別人說話的減去20點。該夏令營位於布朗克斯紐約州立大學 Maritime學院,每星期三晚舉辦家長研討會。

N.Y.U夏令營是全國範圍內大學負責舉辦的大約12個夏令營之一。學生們來自城市,紐約郊區以及更遠的地方。有一家人為了這個夏天的學習營從佛羅里達搬到紐約。

N.Y.U夏令營中,傑西的小組有10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一個成人記分員。每天8小時、每分鐘記錄每個孩子贏得或丟失的點數,把結果寫在給父母的每日報告卡片上,並且每天結束時輸入計算機。

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

夏令學習營成為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進行的關於過動症的聯邦研究的一項標誌。在那項研究中,579名7到9歲的過動症兒童被劃分成4個治療小組:
1、僅接受藥物治療;
2、參加一個密集的行為訓練項目,包括8個星期的過動症學習營,但是不吃藥;
3、採取藥物治療,同時參加行為訓練項目,包括過動症學習營;
4、父母安排在他們的地方社區進行治療。

根據N.Y.U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和行為混亂研究所的主任霍華德阿比考夫(Howard Abikoff)說,當仔細檢查結果時,研究員發現了用學習營經驗補充藥物治療的好處。平均起來,經過行為治療的孩子,包括參加學習營,每天需要32毫克利他靈(Ritalin),比只接受藥物治療的少7毫克,而只接受藥物治療的需要39毫克。

對多動症學習營的孩子必須採取充分的監督,孩子與職員的比率是1.5到1,因此很昂貴:8個星期要花 $9,300。20%的孩子能得到獎學金。

N.Y.U的官員們努力找到正確的顧問人選。今年,他們為30個職位面試了320個人,主要是最近的大學畢業生。「語氣是很重要的」,學習營主任,N.Y.U的兒童心理學助理教授卡倫夫萊斯(Karen Fleiss)說。「必須得是溫暖的關心的態度」。(//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澳洲聯邦健康部長羅克森﹙Nicola Roxon﹚ 1月5日表示,關於治療兒童多動症藥物的處方及使用,政府應該有更嚴格的制度。
  • 美國和丹麥的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使用手機的婦女,更容易生下有行為問題的孩子。不過,這項研究結果遭到了澳洲移動通訊業界的反對。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