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一日電)利用美國高靈敏度雷達系統,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研究團隊首度在南台灣發現豪雨系統的前兆。氣象局現有雷達系統若可升級,未來有機會在豪雨形成前1、2小時緊急預警。團隊還發現西南氣流內隱含渦旋擾動,有利形成輸送水氣重要機制的低層分流。這是亞洲首度觀測之研究成果。
台灣海峽南部、南海北部海域,每年5至9月間盛行西南風,而5、6月間又有梅雨鋒面通過。為瞭解西南氣流內部水氣輸送的主要機制,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支助下,台大大氣系團隊執行「西南氣流實驗(追雨計畫)」。
計畫總主持人、台大大氣系教授周仲島一日在國科會記者會上表示,在今年5、6月梅雨季期間,團隊同時運用地基探空、船載探空、機載投落探空,以及日本、美國、韓國、加拿大、台灣等國氣象雷達,執行「追雨計畫」。
研究團隊發現,西南氣流內隱含中尺度渦旋擾動,有利形成水氣輸送重要機制的低層分流(low-level jet),此為造成豪雨的原因之一。周仲島說,這是亞洲首度觀測到之研究成果。
運用美國高靈敏度「特大型無衰減雙偏極雷達(SPOL)」,團隊也首度觀測到近岸海洋邊界層氣流輻合帶,有利海洋邊界層淺積雲帶發展。
他說,「這些細的對流線,正是豪雨前身」,為形成近岸有組織豪雨系統的前兆。若氣象局現有雷達系統可升級,未來將有機會在豪雨系統形成之前1、2小時,提前精準預警。
SPOL目前全球僅 1部,美國並無將其商業化之計畫。周仲島說,氣象局正與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洽談現有雷達升級的合作協議。但在此之前,氣象局雷達須配備先進雜波濾除器軟體,並自單偏極雷達升級為雙偏極化雷達。
他說,相關計畫明年若可開始執行,約需2、3年時間完成系統建置;目前規劃升級 4顆現有雷達,估需新台幣 4億元經費。
研究團隊表示,今年梅雨季節期間執行之跨國、跨單位「追雨計畫」,實驗觀測期計42天,所整合之水平、垂直總體動員能量,相當於6000人次,計投放2032顆探空儀;規模之複雜、架構之龐大,以及所運用都卜勒雷達系統數量之多,皆為亞洲首見。
有鑑於今年颱風對台灣帶來嚴重災害,周仲島透露,「追雨計畫」接下來預定「追」颱風豪雨;研究團隊將於明年展開相關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