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vin:次按風暴真的只有銀行錯?

Alvin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1日訊】次按風暴引發金融海嘯,剛剛過去一個星期可說是驚濤駭浪。隨著Lehman Brothers清盤﹐Merrill Lynch賣盤,Goldman Sachs和Morgan Stanley現在又傳出會變身成為commercial bank,投資銀行在華爾街的天之驕子地位,或會成為歷史的一個小註腳。

今次金融海嘯,矛頭直指出現問題的多間投資銀行,它們被塑做成貪不厭詐的無良奸商,尤其是隔岸觀火的香港華文傳媒更甚,有些還將它們和生產毒奶的國內奸商相題並論。

固然,投資銀行過分倚賴mathematical model做風險管理,是令到金融海嘯一發不可收拾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極其量只是果,或是一個催化劑。風險管理,不是靈單妙藥,不可能將最壞的可能性消除。簡單的說,一間保險公司,如果所有壽險投保人一夜間全死去(數學上或然率是極低,但不是零,不是沒有可能),保險公司財政再健全也會倒閉。次按風暴的情況亦是差不多,用一籃子按揭包裝成證券出售,目的就是分散單一按揭斷供變壞帳的風險。這種做法的最大風險,莫過於證券內大部分按揭同時斷供,同時變壞帳。這個風險的或然率也算低,但不是零,不是沒有可能,不幸的是今次最壞的可能性出現了。

引至大部分按揭斷供,變壞帳的原因,除了樓市轉逆,那些次按的結構,亦是一大因素。香港的房地產按揭,絕大多數是與最優惠利率掛勾浮動,但美國則不然。因為美國有龐大的長期債券市場,美國最傳統的房地產按揭是三十年定息按揭。定息按揭有一個好處,就是還款額一早就鎖定,不會因為利率波動而改變。當然,定息是有一定的代價,就是利率較高。如果信貸紀錄良好,鎖定的利率可以低一些,但信貸紀錄不好的,就很難得到比較優惠的定息率。亦因為此,絕大部分的次按都是浮息按揭 (Adjustable Rate Mortgage﹐簡稱ARM)。而銀行為了搶客,很多時會將頭幾年的利率鎖定一個極低水平,若干年後才浮動。過去幾年美息持續偏低,有很多買家和抄家,就利用了ARM頭幾年的低息期,一到低息期尾就轉按,享用另一個ARM的低息期,以為可以無止境的享用低息按揭。有些細銀行更加進取,除了頭幾年超低息ARM之外,還容許還款額低過利息(即所謂Negative Amortization),根本就是和買家一齊賭樓市升,只要樓市一路升,個如意算盤就一路響。可惜好境不常,近兩年美息向上走,樓價見頂,低息期到但無法轉供(或因息口高,或因物業淨值低,甚至是負資產),面對突然升的還款額很多無良買家都選擇斷供。

那些無良買家,買屋歸買屋,為何要揀這樣冒進的按揭呢?無他,一字記之曰貪。同一個每月還款額,30年定息按揭可以借那麼多,但ARM就可以借多好多,變相可以買大一些,貴一些的屋。但俗語有云,大個頭唔好買大頂帽,多錢就唔好買大間屋。不自量力的後果,到頭來每個月連最低還款額也負擔不來,大屋變銀主盤,貪字變作貧。

而銀行這樣進取,只因為銀行可以將貸款風險轉嫁出去。除了Fannie Mae和Freddie Mac保證接收$417﹐000以下的房貸之外,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CRA) 的95年修定版容許銀行將按揭包裝成證券出售。按揭證券化之後,風險亦轉嫁給投資按揭證券的個人和機構投資者,銀行順利套現,就有資金再做按揭。

那為何克林頓政府會容許銀行這樣做呢? 歸根究底,無非是利用行政手段要求銀行幫助低收入人士首次置業貸款,銀行為求自保,只得堅持監管機構容許銀行將按揭貸款證券化,以求分散風險。還看今天,分散風險的目的達到了,可惜的是,次按風險之大,因為分散了而間接拖垮了與房地產按揭沒有直接關係的幾間百年老字號。

那麼,今次金融海嘯是錯在銀行界太貪,錯在買家不自量力,還是錯在民主黨政府(CRA是卡達政府通過,克林頓政府發楊光大)好心做壞事?

可不可以是三方同時有錯呢?

Obama Nation 當然不會這樣想。

──原載《矽谷港人部落格》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美國金融風暴下的貪婪欺詐和無知
二房風暴誰之過 矛頭指向民主黨
金融風暴 投資宜轉向債市
次貸野火殃及學生貸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