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9日訊】元旦前後,馮小剛的新賀歲片《集結號》大獲成功,從馮小剛訪談和一些影評中,可以知道影片的成功絕不僅是因為藝術感染力,還因為馮小剛從新的角度表現國共內戰,吸引了觀眾。
《集結號》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戰鬥中,執行掩護任務的47名共軍的戰士被要求堅守4小時,聽到集結號後撤退,但他們堅守了十幾個小時,也沒有聽到撤出戰鬥的集結號,最後47人全部戰死。但中共勝利後他們卻被列為失蹤人員。倖存的連長為了讓犧牲的戰友獲得烈士的名分,費盡周折,卻發現當時下達任務的團長早就決定讓他們戰至最後一人,因此讓他們撤出戰鬥的集結號從來就沒有吹響過。毫無疑問,這個故事完全顛覆了中共美化“革命戰爭”的一貫方針,但奇怪的是,《集結號》居然通過了官方的審查。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按照編劇劉恒的說法,這是因為影片編導的機智策略。“第一,我們不討論戰爭有沒有意義;第二,我們不討論犧牲有沒有價值。”但我實在很難相信,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策略,真的能夠蒙蔽中共的檢察官。
馮小剛和中共檢察官關於《集結號》的動機究竟是為了靈魂救贖還是為了金錢,我們無從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集結號》能在中國出映,說明反省中共革命的思潮已不可阻擋。《集結號》既是這個思潮的產物,也將對這一思潮推波助瀾。
對於這一點,中國的知識份子心領神會。影片一公演,一些有影響力的進步學者立即借題發揮,以批評的姿態深化《集結號》隱諱表達的歷史反思。張鳴的批評是,《集結號》沒有對幾十年前中國人之間的自相殘殺進行反思,“沒有對人性的拷問,沒有對人在戰爭中無奈命運的悲憫”,而崔衛平也批評了馮小剛“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主題。她認為,《集結號》沒有達到“每一個生命都值得珍惜”的思想高度,留下了嚴重的缺憾。不過,這些學者不可能不知道,在言不能盡意的中國語境下,面對心態扭曲的檢察官,有哪一部嚴肅的文藝作品,能夠不留下嚴重的缺憾而獲准出生呢?
無論有沒有馮小剛的《集結號》,中國人在2008年對改革的反思都不可避免地導向對革命更深入的反省。這首先是因為三十年改革的結果已經成為歷史對中國,尤其是對那些支持了共產革命,並為之付出巨大犧牲的人們最無情的嘲弄。三十年前,鄧小平發動改革的時候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三十年後,面對中國貧富極端懸殊,官員空前腐敗的現實,人們不禁會問,難道改革就是為了比革命前更不平等,更不公道嗎?既有今日,何必當初,難道讓幾千萬人死於非命的共產革命,最後就是為了剝奪當年的有產者,而把紅色權貴變成世上最無恥的富人,把幾億農民,變成現代奴工嗎?
“革命死了,改革萬歲!”,這個口號代表了三十年前許多青年人的心情。但是,三十年後,改革的結果卻讓革命又獲得了新生的機會。今天,如果有人高喊“改革死了,革命萬歲”,他會獲得許多青年人的回應。知名的民間學者陳永苗就是這一思潮的代表者。他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重申給改革一個死刑判決”。陳永苗多次闡述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革命是現代性的主要內容”,中國需要的是重新定義的革命,而不是繼續改革的騙局。
中國會發生新的革命嗎?面對既沒有自省力也沒有想像力,唯有自私本能的中共當權者,中國發生新革命的可能性顯然正在增長。如果新的革命發生,將會是什麼樣的呢?中國會不會重蹈覆轍,再演一場歷史的悲劇呢?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人今天如何來反省上一場革命。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