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7日訊】和胡佳沒見過幾面,印象較深的是,前年年他剛結束幾十天的拘禁之後。當時的他,雖然歷經數十天艱難的生活,卻依舊顯得鎮定從容,神態也很健康。因為我一直在為維權絕食的朋友們的安全擔憂,見到他終於放了出來,而沒有受到進一步的追究,心裡頗為高興,為此還專門寫過文章,認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
此後就主要是電話和MSN上的聯繫交談了,因為在此之後,他斷斷續續總是被軟禁在家。即便這樣,在山東臨沂,或是在高律師的門口,當我和一些朋友想傳達什麼消息,或是打聽什麼資訊的時候,總是第一個想起他。我的朋友彭定鼎曾去他家探望,卻不得其門而入,久而久之,北京通州自由城中胡佳的家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個新聞發佈中心,我們這些自由的人,卻要通過一個被軟禁的人瞭解資訊,聽來匪夷所思,但也正是胡佳的價值。
07年的2月,胡佳去了一趟香港,我也特別地為他高興,以為這將是他徹底自由的開端。然而,先是因為替緩刑中的高律師發聲,後是因為陳光誠妻子的來訪,胡佳又一次次地遭到了軟禁。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很沒有道理的行為,難道,胡佳能夠不為高律師傳遞消息嗎?難道,胡佳要將一位求助的弱女子拒之門外嗎?或許在當政者看來,這是一種挑戰和叛逆,但在我看來,這不過是盡一點為人的義務而已。而我也一度以為,容忍度越來越大的執政當局,是可以繼續容忍的,畢竟,一個被軟禁中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來的。
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居然就是年底的抓捕,罪名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目前還處在拘留階段,而他的妻子也被困在家中,連與律師聯絡都不能。在一個威權社會裡而有政治異議,本來就是有風險的,而執政者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這也是明擺著的事情。因此,對於一般的異議人士來說,總是試圖克制自己的言行,而做有堅持的持續突破——哪怕是一點點微小的突破,在我看來,胡佳的所做所為,其實並沒有超越這一範圍,那些經他轉託而發出的訊息,不經過他,也一樣封鎖不住,別忘了,這是一個手機和網絡的時代;而他對國保的斥罵,也不過是被非法軟禁下的激憤,與非法軟禁相比,究竟哪一個更惡劣呢?胡佳這一年來的所作所有,在我看來毫無任何的顛覆性可言,而只是對一些他所認為的價值的堅守。
正因如此,胡佳的行為得到了相當的好評,就在被抓前不久,他還剛獲得了由記者無國界組織頒發的國際人權獎「中國獎」。普遍的推測是,胡佳的被抓是為了在奧運前消除一些不和諧的雜音,可我就不理解,一個和平和開放的盛會舉行所能傳達給世界的訊息,將是何等的強烈,豈是一個小小的胡佳所等抹殺和掩蓋的?中國既然選擇了開放,也就勢必會擁抱自由,在開放與自由中就總是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別說這種聲音其實是會促進一個更加開放自由的社會的發育的,就算這種聲音毫無價值乃至刺耳,但它的存在本身,不就是對開放和自由最有效的辯護嗎?它的存在本身,不就是「開放的中國迎奧運」的最好宣傳嗎?
自從1989年悲劇和冷戰結束以來,出於政權危機的恐懼,執政者在長期奉行一套所謂的把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的策略,對一切異議言行採取嚴格打壓的措施,這一策略至今雖有變化,而遠未結束。可是,自從1992年以來,執政者又同時推行了一套市場和開放的發展戰略。,其結果是中國日益由一個前現代的封閉簡單社會,成長為一個現代化的開放複雜社會,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勢必會有不同的利益和利益間的衝突,迅速變遷的社會進程,也勢必帶來不同的對於未來的相望和期盼,在這種情況下,異議的存在就是不可避免的,進而,異議的存在其實也是一個開放複雜的現代社會穩定持續運行的必須,沒有異議,也就沒有更多的選擇,沒有異議,也就沒有變遷的動力。因此,既然執政者選擇了市場和開放的發展戰略,就應該而且必須從產生於過去條件下的那種思維中走出來,拋棄那種將異議看作敵對的陳舊思維,進而尋找到一個包容異議和善用異議中的積極因素的制度方案。
可是,至少從胡佳的被抓來看,似乎這並不在執政者的考慮當中,或者說,至少還沒有壓倒那種陳舊的維護政權穩定的考慮,可是,任何一個政權的穩定,除了國家機器的強力運用之外,更關乎人們對執政者的認同和支持,在一個複雜多元的社會中,這一認同和支持首先指向的是一套制度,一套能夠允許人們合理地表達和追求的制度。如果非法的軟禁,不合理的懲治始終會不期而降臨到一個公民身上,或許展現了國家機器的強力,卻摧毀了人們的認同和支持,即使對執政當局而言,也是得不償失的。
作為一個希望自由和開放能更多地降臨到這個國土上的普通知識分子,我衷心地希望執政者能夠體認到當下的社會進程,這一由執政者一手推動主導的社會進程所帶來的巨大變遷,再也不可能屈服於那套陳舊的社會控制手段之下了。擁有越來越多自由、財產和夢想的中國人,也必然會渴望更多的權利,渴望更多地參與,渴望更多的民主。胡佳不過是以其熱情和執著,走到了這一潮流的最前端,對胡佳的傷害,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這一進程的傷害和挫折,是對包括執政者在內的整個社會的傷害。我以為,這是個讓人痛心的事情了,當它發生在「開放的中國迎奧運」的2008年,尤其如此。
轉自《新世紀新聞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