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戶口制使「有教無類」成空洞理想

人氣 3

【大紀元1月5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楊家岱採訪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出版的《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呼籲通過制度創新,突破以戶籍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為廣大農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中國的先哲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也就是說,教育應當不分階級、不分族群。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孔子的理想在美國等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現,而在他的家鄉、當今號稱社會主義的中國,反倒沒有實現。

作為當局智囊的中國社科院坦承,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成為中國「最突出的教育公平問題」。社科院社會學所的藍 皮書一針見血地指出,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突破戶籍制度的束縛。

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藍雲表示,中國社科院能夠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這是令人欣慰的—

藍雲:「實際上大家都意識到農民工對中國20年來的經濟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可是他們沒有能夠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甚至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也因為他們不是城市常住人口而被剝奪,這肯定是一個不平等的現象,應該解決。很高興藍皮書能夠注意到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藍教授說,無論是從情理上講,還是從法律上講,或是從經濟能力來講,城市公立學校都不應該把農民工子女拒之門外—

藍雲:「我覺得中國的《教育法》是一個國家性的法律,不是一個地方性的法律。所以,地方政府沒有理由不提供孩子的教育。美國有類似問題,比如說很多區非法移民的孩子不能夠享受公共教育。但是美國大部分地區,只要你還在這個地區,還是可以享受免費的義務教育。

中國農民工是中國公民,應該保證他們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我覺得這實際上是中央政府的責任。具體怎麼做?我覺得在操作上有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比方講,什麼樣的人口算是城市常住人口?但是我覺得先把質量放在一邊不談,至少先要讓他們有受教育的機會。我覺得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好像是去年報上登的,蘇州市已經做到了。民工的主要流向是有工作可以找的、能賺到錢的發達城市、經濟發達地區。所以,像廣州長三角地區或者是北方的天津、北京地區的民工,這些地方都不是什麼窮困地區,都應該有能力解決。」

社科院藍皮書呼籲「以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為農民工子弟提供教育機會」,對此,藍教授談了如下意見—

藍雲:「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讓他們有一個學校上學,你說的多種形式的話,網絡教育也不現實。農民工有多少上網的、或者有電腦的?所以,歸根到底有可能的還是最基本的,就是傳統的學校的形式。多種形式是不是說不光是政府辦學,企業、私人、社會慈善機構群策群力,大家都為農民工孩子的教育問題做點事。企業現在非常有錢,他們能不能為這些孩子的教育做點好事?」

旅美勞工權益活躍人士劉念春表示,中國的戶口制度分化了社會、撕裂了族群—

劉念春:「戶籍制是50年代形成的,形成之後就有了現在這種城鄉差別。當時農村沒有商品糧,城市每月有商品糧供應,不管怎樣都可以維持生存,有活下去的必要條件。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之後,還是城鄉差別相當大。城市有低保收入,農村沒有低保收入。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就是空白。」

記者:「以前附著在戶口上的糧油關係,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

劉念春:「油糧關係、糧票制度已經不存在了,可是在城市找工作,都要問你戶口在哪?連法院判決都表明這種成分。」

劉念春講起戶口制度給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帶來的辛酸境遇—

劉念春:「50多年的戶口制度本身就是對農民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歧視。農民到城市,自己就能感受到這種歧視的存在,這種歧視不僅存在於政府,也來自於城市的人。因為農民和他們地位不一樣,這也影響到城市的教育體系。農民工的孩子在城裡上學,班裡的那種氣氛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城鄉差別不解決,就造成農村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美國有富人圈子,窮人圈子,反而窮人圈子可以遠離富人,這種歧視不是如影隨形地跟著,看不起可以躲得起。在中國是無處可躲,比如上學,這種歧視就存在,那就要看人臉色行事了。到城市坐車,人家一看你就是農村來的,這種歧視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不可能躲。你在圍城之中,包圍著你。」

兩年前中國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流動人口超過1.2億,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則有近2千萬;他們當中的失學率高達9.3%。(//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雲南查出拖欠農民工工資逾1億元
雲南拖欠農民工工資一億元
西藏雪崩7人失蹤
【熱點互動】誰該對悲劇負責?(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