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兒子得提早上班出差去,又因為每天兒媳出門得更早,所以就只好由我到點時叫醒兩兄妹上學。嘿!今天一反常態,一招呼兩人就一骨碌的爬了起來,而且立刻將各自使用的電扇關了起來,我適時褒獎了幾句:「哇!知道節約能源呢!嗯!長大上學就懂事啦!真乖!等會兒奶奶講個小故事。」這下子更來勁兒了,按部就班的盥洗完畢,坐下來開始邊吃早點邊聽:
從前有個姓劉的富翁家財萬貫,那真是金山、銀山,吃好的、穿好的,要什麼有什麼。家裡請了好多佣人,又時常在家中大宴賓客,很多人都來白吃白喝。那些吃不完的飯菜,佣人就隨手把它往門外的一條河溝裡一倒就完事了。這樣幾年浪費下來,家中的錢財越用越少。因為享福慣了,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去賺錢,因為不知道節儉,所以照樣大吃大喝。
很快的,錢用光了,當然那些酒肉朋友就不理他了,更沒人肯借錢給他。因為沒錢發薪水,所以最後連佣人也跑光了。只好把家裡那些值錢的東西拿出去變賣,最後連房子也賣了,於是他成了無家可歸的乞丐,到處乞討,缺衣少穿的,蹲牆角、住牛棚。
]
這年的冬天,他貧病交加,凍倒在一間寺廟門外,被裡頭的老和尚發現了,把他救起來,讓他住在廟裡養病。不久,他的健康慢慢恢復了,能到處走動走動了。一天,他逛到廚房旁的倉庫,發現裡頭堆滿了一個個的水缸,不知裝的是什麼。
吃晚飯時就向老和尚打聽,老和尚給他講了這麼件事:離這個廟不遠處有個大財主家,非常奢侈浪費,他的佣人經常把吃剩的飯菜倒入河溝裡,然後就被河水沖到廟後來了,我每天把那些白米飯撈上來,沖洗乾淨,曬乾之後存放在缸裡,然後煮成稀飯吃,喏!你天天喝的就是啦!這麼幾年,就積了那麼多缸。聽說那富翁家產早敗光了,記得他好像是姓劉吧!咦!你怎麼啦?什麼事這麼傷心?
……那……那個人就是我……我真沒臉見人哪!
「奶奶!剩的這幾口麵包我吃不完,怎麼辦?……可是,實在吃不下,那就浪費了……啊!對啦!我餵給烏龜吃。」孫女說著向後陽台跑去,經過廚房,大叫一聲:「哥!等媽咪回來要告訴她,她不知節儉,買回來的青菜都不知道收進冰箱,已經有點黃有點爛了,真是!」
瞧著倆小手牽手快步上學去,心中感慨萬千,現在的孩子活在物慾橫流的萬花筒裡,大手大腳,不知節儉為何物。不像我們老一輩的,小時穿補釘衣褲,生日有點預算才在飯裡給加個紅蛋,哪像現在,連蛋糕都吃膩了!如今開始品嚐浪費過度的結果了,那就是全球能源短缺的危機了。自古以來,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德」。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說法,意思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行中的大惡。其實古人早早就以身作則,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典範——司馬光敎子: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陜州(今山西夏縣)人,是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在司馬光的一生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尤其是他居官清廉,恭謙正直,不喜華靡的品格一直被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願意與他為鄰。
司馬光十分注意孩子的教育,要他們力戒奢侈、謹身節用。自己生活上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他強烈反對當時社會上敗壞的風俗,例如:做事講排場、擺闊氣,當差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腳上也穿著絲鞋。
而司馬光極力提倡節儉樸實,流傳至今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節儉的生活變成奢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節儉下來就很難了。
在司馬光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簡樸而稱譽於後世。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身教真的是重於言教。最主要靠的是家長所起的帶頭、示範作用,日久天長,就發揮了潛移默化之功,潤物無聲之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