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德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評中共是否應該易名的問題

商德文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月29日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毛澤東在1956年說的一句話,他所指的皮與毛的關係是有特定含義的,毛當時是指知識分子和各民主黨派;皮是指舊的經濟基礎,意思是說要他們依附並歸順於共產黨。我在本文中的含義,也是特定的,即毛是指中共,皮是指經濟基礎,也就是中國現在的市場經濟體制或混合經濟體制。

名與實的問題,是古今中外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家們都是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中國有句古語,曰名副其實。古人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理不清也!

大家知道,中共的黨旗上的圖案是鐮刀和斧頭,顧名思義,它是工人和農民兩大階級的象徵。其來源於東方馬克思主義的開山老祖列寧之發明,後來才傳入中國,才有了中共。毛澤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實際上送來的是列寧主義,即馬克思主義中的暴力革命派,而不是真正的原教旨馬克思主義。所以,中共同市場經濟一樣都是舶來品,也不是本土貨。江澤民等人硬說中國不能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政治民主體制,是因為它是西方社會的東西,因此不適合中國的國情。試問,難道中國引進經過列寧、斯大林改頭換面的沙皇封建農奴制而只不過塗上了一層馬克思主義油彩的前蘇聯模式就適合中國的國情嗎!?

有一位哲人曾說過,理論是黯淡的,而實踐之樹才是常青的。世界上的任何理論、學說、黨派和制度都是暫時的、易逝的和歷史的過渡性的產物。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共產黨也一樣。前蘇聯共產黨只存在了80多年,而蘇聯社會主義體制則只存在了70年,與中國的元朝差不多,其生命週期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也是比較短暫的。由此可見,社會主義體制與共產黨只是在東方亞細亞社會結構從後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期間的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前蘇聯之所以解體和崩潰,其原因就在於此。中國社會在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胡耀邦和趙紫陽等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方針,經濟恢復和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因為中共實行一黨制,所以仍然處在二元結構的模式中運行,即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而政治上卻推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式模式,這二者是相互矛盾、對立和衝突的。而這種矛盾到了1989年的六、四民主運動,就完全暴露和展開,而且發生了流血衝突。這是由於鄧小平們採取了錯誤的與人民為敵的政策,無情、殘酷地鎮壓了這次建國以來最大的學生民主運動。幹了連國民黨蔣介石都不敢作的事。從此,也就把鄧小平們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另一方面,在當時鄧小平也已經開始意識到中共的執政地位和合法性的問題,也就是中共的名與實的問題,因此他才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口號。

而到了江澤民,他則更進一步地提出了所謂「三個代表」的思想,這一口號更說明中共高層進一步意識到了自己執政地位的危機感和合法性的問題。但是,按照江澤民的邏輯來觀察一下世界,最符合三個代表身份的並不是什麼中共,而是美國、法國、德國等等民主國家的總統,他們才最符合「三個代表」的邏輯。何況,「三個代表」也是與中共的指導思想相背離的。按照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中共是堂堂正正的工人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所以,從「三個代表」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共自己正在一步亦趨的向社會民主主義靠攏。所以,中共的易名問題,從江時代已經開始。而中共17大報告也仍然提高舉「三個代表」思想的旗幟。由此可見,「三個代表」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其根本目的在於解決中共的名實問題、企圖用來緩和社會矛盾和論證中共執政地位的合法性等問題。但是,說一套,作的又是另外一套。這從中國的人權狀況的惡化、新聞封鎖控制更嚴、打壓持不同政見者、維權人士維權律師和上訪群眾更厲害,就可以看的清楚。實際上,現在中共的「三個代表」與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強人獨裁政治,並沒有什麼何區別。

現在,中國經濟上雖然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也就是說,在經濟改革已經快要走到盡頭的時候,中共仍然不打算啟動政治體制改革,致使社會矛盾、群眾鬧事逐年增加,貪污腐敗流行,新的三座大山(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壓在老百姓的頭上。中國社會仍然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別和潛伏的社會政治危機。而這一切都是由於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所造成的。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現行的政治體制仍然是斯大林、毛澤東的獨裁模式,即一黨專制。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共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因此,今天的任務就是要解決中共的名實問題,這只有依靠全國人民的力量,包括有良知的和愛國的知識分子團結起來,共同監督中共的易名問題,從而推動盡快建立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實行人權、法制第一的原則。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轉自《新世紀》(//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外電:中國頂得住美國經濟衰退嗎﹖
亞洲經濟不受美國影響?專家質疑
世界經濟放緩將衝擊中國
分析指美國會今年可能加大對中國經濟施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