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北角豪宅建案 10國建築師集體創作
【大紀元1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十七日電)效法始自1927年國際建築史首個集體創作範例,台灣今天終於誕生首個結合10國建築師集體創作案例,基地座落在台灣東北角,立基於依山面海、多雨、東北季風等的條件下,詮釋讓人與自然揉合的大地建築設計,期望與國際建築接軌。
台灣近年豪宅建案不斷,國際生態建築師也多方試探,欲至台灣合作推動首個歐盟建築法規(耗能量化規範)等級的生態建築建案,可惜至今仍無案例發生。
不過,由民間企業捷年集團推動的集體創作建案已先發聲,今天總計20位、10國建築師齊聚台北,發表其已完成的大地建築設計案。
世界建築史上的集體創作首例發生在1927年,由現代主義建築師密斯(Mies van der Rohe)發起,目的為了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德國住宅緊缺與經濟急劇惡化的大眾居住問題,由知名的建築師柯比意(LeCorbusier)、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等17位完成。
如今的台灣建築面臨的則是找回揉合自然和諧感的設計。
這次的建案發表因此取名為「Next Gene20國際建築博覽會」,2007年10月已與20位建築師完成簽約,今天終於在台舉辦「澳底大地建築國際計畫」發表。
此案每1位建築師設計1案例,共完成20個住案。這20位設計師計有日本的Kengo Kuma、平田晃久,韓國的徐惠林,日籍旅美的森俊子,中國籍旅美的張永和,荷蘭的MVRDV(3人團隊),義大利的IaN+(3人團隊),西班牙的Fernado Menis,德國的GRAFT(5人團體)及丹麥的Julien De Smedt。
台灣建築師有龔書章、曾成德、姚仁喜、邱文傑、楊家凱、簡學義、黃宏輝、陳瑞憲、黃聲遠及劉育東。
這20個設計案特色皆旨在與自然融合,獨立式、開闊、彈性別墅概念,甚至可獨立、可結合的建體關係設計,以及有部分建築師也提及生態建築慣用的生態池雨水回收系統,採用台灣本地雕刻作品裝置、以台灣文化創作,以及台灣建築須注意的抗震機能等。
此建築案例不僅提供台灣建築與國際接軌,更重要的是喚醒豪宅在機能上與美觀上尊重大自然的精神。只可惜此類占地甚廣的先趨建案,畢竟還是只有富豪住得起,環保功能尚未提及量化表現成果,與歐盟多國境內推動的平民即可購置的新趨型建案精神仍有相當大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