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3日訊】 (編者按:本文是新紀元周刊在半月前的一篇大陸焦點新聞。)
七月三十一日,由英國人編劇、中國和美國聯合拍攝的《南京浩劫》正式開機,這是繼《南京夢魘》、《南京》之後又一部由外國人製作、反映一九三七年底侵華日軍屠殺數十萬南京人的歷史影片。讓人感慨的是,這些由外國人替中國人書寫的血淚史,並沒有在中國得到預期的肯定。
「她的眼睛始終盯著我」
二零零五年初的一天,四十七歲的美國AOL副總裁泰德.萊昂西斯先生正在加勒比海的遊船上渡假,無意中他看到一份舊的《紐約時報》上有則小訃告稱,三十六歲的美國華裔女作家張純如自殺身亡,而她用英文寫作的《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在九七年連續五個月成為《紐約時報》書評的最佳暢銷書。
「看完報紙後,我隨手放進了廢物籃裏。但報紙沒有掉下去,刊有張純如照片的第一頁露在外面。」泰德說,「每次經過這份報紙,她的眼睛始終盯著我。」於是泰德買來她的書閱讀。「我看完這些資料後完全驚呆了,沒想到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還有這樣慘絕人寰的獸行發生。我覺得張純如的眼睛在告訴我,一定要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所以我拍攝了這部電影。」
於是泰德掏出支票,從個人帳戶裏拿出兩百萬美金,成為了大型歷史記錄片《南京》的製片人。「我的目標是能讓十億中國人看到它,即使盜版我也不在乎。」
三十萬人的性命
電影《南京》是根據張純如書中第五章《南京安全區》改編,這部好萊塢紀實性劇情片由美國著名記錄片導演比爾‧古騰塔格執導,比爾曾以一九八八年的《你不必去死》和二○○三年《世貿雙塔》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
影片講述了德國商人拉貝(他也是位納粹分子)和美國女教士魏特林,在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設立南京安全區,拯救了二十多萬南京市民的故事。電影中的歷史鏡頭全部採用真實的歷史影像資料,並穿插了六十多位屠殺倖存者和參與屠殺的日本老兵的回憶。電影中的人物則是由演員扮演。
瑪麗.海明威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孫女,也是好萊塢著名演員和作家。在《南京》裏,她以扮演魏特琳的角色出鏡,朗誦她當年的日記。當她念出「我洗了澡,用了護膚霜,灑了香水,但那些味道依然還在,那是死亡的味道」時,觀眾會注意到她的手在不停的發抖,那種恐懼讓人刻骨銘心。
回到美國後,魏特琳自殺了,後來寫書的張純如也因抑鬱症自殺了,因為南京大屠殺帶給人的一切實在太殘酷,足以打破人類所有的幻覺。泰德在他的博客裏說,他在南京僅僅停留了三個月,而這三個月改變了他的世界觀。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大屠殺開始時,約翰.馬吉是一名牧師。他冒著生命危險用攝影機悄悄拍下了四百英尺的影片,這些影片一部份由約翰.拉貝帶到了德國,一部份由喬治.費奇送到了美國,還有一部份輾轉到了英國。馬吉牧師的錄像成了後世這類電影的基礎。
屠殺開始後的第三天,美國報紙就報導了記者的親眼所見:「我看到約三百名中國人井然有序地遭到處決,屍體已堆積到膝蓋高」,「我對南京的最後印象——死亡的中國人,死亡的中國人,死亡的中國人。」
一般認為,日軍攻克南京後的六個星期裏,對手無寸鐵的南京百姓實施了大規模屠殺、搶掠和強姦。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被屠殺人數至少二十萬以上,中國學者考證為三十萬以上。至於強姦更是怵目驚心,從幾歲的小孩到白髮老婦都難逃魔爪,估計當時發生的強暴案超過三十萬宗,不少婦女被強姦、輪姦、折磨致死。
情感記憶勝過統計數據
所有參與拍攝的人都被歷史的真實所震撼,然而這不是導演比爾所要的表現手法。「我們刻意避免將此片做成那種典型的歷史題材影片——即由那些教授在前面長篇大論,然後鏡頭在一張張照片上移來移去。」
在史料的整理中,中國學者一般注重收集材料以形成統計結果,然而不少美國歷史學家認為,數字真實固然重要,但數字並不能增強受難的真實性,也未必能夠真正了解痛苦的本質;相反,抽象化的所謂客觀公正的政治與學術傾向的研究,有可能使大屠殺成為遠離現實的一種輕飄飄的存在。
在影片《南京》裏,觀眾通過演員的表演對歷史有種親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倖存者常志強講述了發生在自己家中的慘劇:日本兵將正在吃奶的小弟弟摔在地上,殘忍地刺殺母親。小弟弟爬向全身是血的母親,彌留之際的母親依然不忘給自己的孩子哺乳。拍攝這段採訪時,翻譯哭了,演員哭了,導演哭了,在場的所有人都哭了。據說看過《南京》的人,很少有不落淚的。
二零零五年八月十一日,在北京舉辦的南京大屠殺展覽中,一位參觀者在抬頭觀看圖片。(Getty Images)
善與惡的並存
與比爾一起擔任聯合導演的丹.斯塔曼是位猶太後裔,他很吃驚為什麼發生在中國南京的故事遠遠沒有奧斯威辛廣為人知,為什麼日本士兵殺了人還在那狂笑?為什麼還有不少人否認曾經有過南京大屠殺?在日本採訪當年參與屠殺的士兵們,儘管如今他們都是九十多歲的人了,但大多數人不肯說,也沒人對此表示懺悔。當問道「在南京時,你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一位日本士兵竟回答說:「南京實在太熱了,我們沒有水喝。」最後是在日本一個和平組織的幫助下,才完成了影片在日本的拍攝。
比爾第一次讀拉貝日記時感到很吃驚,一個納粹為什麼要幫助中國人呢?走進人的內心是很困難的。不少人發現,面對日本士兵的兇殘,當時很多西方人表現得很英勇。導演稱這不是一部反日的影片,而是反戰的,他們希望《南京》能成為中國版的《辛德勒的名單》,讓人類永遠不要遺忘那段黑暗歷史的同時,也能看到,即使在大屠殺中,依然能看到人類的善良和美德。在看到日軍犯下滔天罪行的同時,也看到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去幫助別人的人。
在《南京》完成前一年,美國導演和心理學博士朗恩.約瑟夫拍攝的《南京夢魘》也同樣震撼過世界,僅在網絡上就被一百多萬人次下載,「永遠不再」的誓言在很多人心靈深處迴響。
二十六歲美國姑娘的願望
張純如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出生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她那做物理和微生物研究的華裔雙親從沒想過,日後女兒會成為令億萬中國人思念的人。張純如大學新聞系畢業後曾做過記者和自由撰稿人。一九九六年偶然一次在斯坦福大學看到的南京大屠殺圖片展改變了她的一生。
此前張純如從外祖父張鐵君那聽說過一點南京大屠殺的事。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擔任南京國民政府教員的張鐵君,不得不隨同事轉移到後方,行前,張鐵君託人帶信讓剛生下女兒的妻子儘快從娘家趕回來與他會合。張鐵君在碼頭上足足等了四天,到第四天,家人還是沒有到達,他只好乘坐最後一趟船前往後方。絕望中他呼喊著妻子的名字,居然從一艘正從遠處靠近碼頭的小船上聽到了回答。於是張純如母親一家就這樣在南京大屠殺發生前一個月逃離了厄運,這才有了後來的張純如。
在書的序言中,張純如寫下了那天圖片展給她帶來的震撼:「毫無掩飾的黑白圖像:被砍下的頭顱、被開膛的腹腔以及裸體的婦女,強姦她們的士兵迫使她們做出各種色情的姿勢,而她們的臉上則露出令人難忘的痛苦和羞辱的表情。」正是這些令人震撼的視覺經驗,讓二十六歲的她做出了懷揣幾千美元就飛往廣州,從廣州和數名陌生人一起乘坐硬臥到南京的決定。
那時的美國,像張純如一樣「即使受過良好教育也不知道南京慘案的美國人」比比皆是。儘管美國和日本是存有南京大屠殺證據最多的兩個國家,由於後來的美日友好關係,美國歷史書籍上只有寥寥幾句關於二戰時期侵華日軍的罪行。
兩年後,張純如用英文寫成的南京大屠殺,才讓這段險些被遺忘的歷史重新被人記住,隨後的幾部電影也是在她書的基礎上完成的。大陸三位專門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專家教授都公認,他們一輩子研究的影響力還不如這個美國姑娘一本書給全球帶來的震撼大。
張純如寫作很嚴謹,在南京大屠殺一書中就有五百六十三個註解。她相信真相是不可毀滅的,真相是沒有國界、沒有政治傾向的。儘管英年早逝,也有人說日本右翼的恐嚇令她的憂鬱症加劇,但她用一生演繹的「呼喚真相,拒絕悲劇」,卻一直在感召著世人,目前一部名為《張純如》的電影正在拍攝中。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張純如(Iris Chang)的追悼會。全美一百九十八家報紙電視和雜誌報導了這位英年早逝的華裔女作家的生平和她那本暢銷美國的書:「The Rape of Nanking」,(中譯本:《被遺忘的大屠殺:一九三七南京浩劫》)。(Getty Images)
《南京》未能在南京上映
目前《南京》已獲得二零零七年太陽舞電影節大獎、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人道歷史片獎;然而在中國,它卻受到了冷遇。據了解,七月三日在北京首映後,《南京》僅在京滬兩地大規模放映,在北京僅放了四天,在上海放了七天,而這部再現南京歷史的影片卻無緣回到老家,因擔心上座率低,南京在七月份沒有上映這部影片,江蘇地區只有無錫擁有一個拷貝。
據南京的電影院介紹,他們在七月份安排上映的電影有十二部之多,其中不乏《加勒比海盜3》、《老港正傳》、《夜上海》、《寶葫蘆的秘密》等熱門影片。因擔心很難和這些大片抗衡,為了暑期檔利潤,他們就沒有上演《南京》。在北京、上海,《變形金剛》等娛樂片「逼退」《南京》的事也屢屢發生。
不少網民在問,今年是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如果現在的中國人都不想看了,以後的人還會記住這段歷史嗎?為什麼政府、學校不出資,讓人免費接受教育呢?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我們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數萬人「秩序井然」地死在幾百人的槍口下呢?為什麼我們要選擇遺忘來面對未來呢?怎樣才能讓人類杜絕悲劇、避免以惡制惡的復仇陷阱呢?人類怎樣才能步入和平、理性、仁愛的新時代呢?
//www.youmaker.com/
國內禁片:南京夢魘──南京大屠殺 第一部(中文版)
//www.youmaker.com/
國內禁片:南京夢魘──南京大屠殺 第二部(中文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