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不振 美國新住宅面積縮小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9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俗話說:「住就要住美國的房子」這跟美國豪宅的概念相互輝映。但是房價自今年以來明顯反轉,新屋建坪自第一季到達高峰之後反轉直下,加上房貸業者對貸款標準日益嚴格,已使一般民眾的購屋能力大為降低。即使有錢富豪購屋也有信心不足的問題,建商推案的坪數只好逐漸縮小(Downsizing)了。但是建商先前的土地高價購入,已是無利可圖,只好薄利多銷,如此一來,房市的不景氣可能就要持續一段時間了。

由於美國房市需求不振,以及房貸業者近期頻出問題,美國許多營建業者已開始延後超大型豪宅的興建,轉進提供坪數較小的房屋。在高房價和融資緊縮的時代,這樣的做法恰恰符合當前購屋者的需求。(注:近年來﹐美國中上階層家庭數目增加﹐擁有豪宅已不是少數人的特權﹐使得豪宅在美國各州富裕區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美國人戲稱如麥當勞一樣到處都是﹐於是將這些新豪宅(Mansion)稱為 McMansion。)

Hanley Wood房地產市場情報公司北加州客戶主任的凱薩琳‧伯宜斯(Kathryn Boyce)表示﹐房屋貸款大幅緊縮,使人們買不起大房子了。各地區的美國人購屋能力都下降了,所以買的坪數就只能降低了。

去年以來,房屋銷售數量大幅下降,迫使建商滿手待售空屋,尤其是那些高價位的大坪數房屋,更是乏人問津。在今年七月,經過季節調整後新屋銷售年率達八十七萬單位,而2005年同期則高達130萬單位,兩年來跌幅超過三成。

尤其在最近,房貸市場的混亂,使購屋者購買大坪數的房子難上加難了。隨著貸款標準更加嚴苛,貸款者對金額超過41萬7千美元的貸款更是興趣缺缺。因為這是由美國政府提供保證的兩家貸款公司﹐聯邦國家房貸協會(Fannie Mae)和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願意接手的單一房貸金額的上限。沒有 Fannie Mae 和Freddie Mac 接手﹐一般房貸公司不願以自己資金貸款。

以上這些因素就使建商不得不改弦更張。首先,將手中待售空屋降價求售,接下來,再針對新的市場推出低坪數低總價的建案。美國建築協會的首席經濟學家柯密特‧貝克(Kermit Baker)表示,而坪數跟金額都會越來越低,直到購屋者能夠接受為止。

過去三十年來,財富的累積以及對家庭劇院、辦公空間、大型廚房等住宅空間需求的增加,使每單家庭新屋的面積增加了45%。而同期間,美國一般家庭的人口數卻縮減了。根據美國統計局(Census Bureau) 去年的資料顯示,每一家庭新屋建造的面
積由1974年的1,560平方呎,增加到去年的2,248平方呎,成長率達45%。此一成長情勢延續到今年第一季,新屋建造的面積達到接近歷史新高的2,302平方呎,但第二季隨即開始下滑,許多分析師人認為,不久還會有更大幅度的下滑。

知名營建商如:KB Home 及 Centex 公司都表示﹐新建案的平均面積開始縮減,使更多人能買得起。甚至連在郊區大量興建豪宅而聞名的 Toll Brothers公司也表示﹐購屋者想買的房子越來越小了。該公司發言人補充說,對該公司的頂級客戶來講,
價格不是重點,也不是不想買或買不起,而是信心不足的問題。

許多早期買進高級建案的住戶對建商在他們的高級住宅推出平價建案表示不滿。37歲的大衛‧雷門(David Raidman)去年秋天搬進了位於佛州皮爾斯堡(Fort Pierce) 2,760平方呎的湖邊住宅,當時建商告訴他周邊的建案都是差不多的坪數及造價。

但是,當 Lennar公司計劃在他家附近興建小坪數建案的消息傳出後,他和鄰居便群起反對。雖然Lennar公司最後同意不會推出1,326平方呎以下的建案,但是推出比第一批更小坪數的建案是勢在必行了。他表示,我們最擔心的是自己房屋的價值會被
拖下來。他當時以30萬美金買下房子,站在房子後陽台上可以看到大湖,但是同時也會看到至少六處小型的新建案,他覺得自己房子的車庫看起來就比新建案的整個房子還要大。

儘管建商都知道購屋者一直想要坪數小總價低的房子,但是興建某些低價建案根本就無利可圖,因為當初土地購買成本太高,因此建商只能寄望薄利多銷。

不過,也有人對坪數逐漸縮小(Downsizing)的趨勢樂觀其成,其中包括暢銷作家沙拉‧蘇珊卡(Sarah Susanka)。自1997年以來,她就不斷的在多本暢銷書中高呼「房子不要買太大」(The Not-So-Big House)的美德,直到最近她才受到建商的重視。她說:「我以前一直告訴人們房子不要買太大,人家都說我瘋了,現在這個觀念已經成為主流了。」(//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擔心次級房貸市場 美股重挫 觸動亞股狂瀉
美房市再度降溫 房價上漲微
台央行:六月房貸建築貸款  再雙創新高
房價暴漲北京無對策 中國市場藏風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