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8日訊】「如果是那位大師,他會怎麼做呢?」
眼下,驚魂未定的市場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主席貝南克(Bernanke)字字句句都仔細斟酌,試圖從中揣測他是否會通過減息來化解目前這場信貸危機。在這種情勢下,把他與前任──傳奇般的格林斯潘(Greenspan)做一番比較也就在所難免了。
如此對比或許有些不公平,而且也不應對貝南克現在的決策產生影響。格林斯潘在人們的記憶中是一位化解危機的高手,人們忘不了他是如何帶領市場走出1987 股市崩盤和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危機,也忘不了在美國2001年初科技泡沫破滅及同年九月遭受恐怖襲擊後,他是如何為市場力挽狂瀾。這一切為他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在人們心目中,當市場爆發危機的時候,他總能迅速而果敢地採取行動,幫助市場擺脫危機。
然而事實卻大相逕庭。格林斯潘能夠被人們尊奉為一位富有決斷力的領導者,那只能說他太幸運了,實際上他在應對這些危機時的反應相當遲鈍,而且多數市場參與者當時都認為他的處理力度不夠,時機也太晚。
我們以1998年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為例,這一事件從很多方面來看與今天的局勢很有幾分相似。當時由於新興市場的貨幣紛紛貶值,加上俄羅斯拖欠外債,金融市場陷入動盪,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像近期出現的次級抵押貸款拖欠致使市場大幅下挫一樣。而現在的結果也和當時差不多,數家捲入相關業務的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的償付能力受到了威脅。到長期資本公司宣佈破產、最後不得不依靠一傢俬人銀團才得以存活之時,標準普爾500指數累計下跌了近20%。需要指出的是,這個銀團是由時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的威廉‧麥克多諾(William McDonough)設法組織起來的,格林斯潘在此期間根本沒有動用利率工具。
當長期資本公司被拯救的消息於9月下旬對外宣佈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次日才決定降息25個基點。市場對此反應平平。當時信貸市場陷入冰凍狀態,就如同眼下這般;股市在10月份的頭十個交易日中也跌至歷史新低。
Fed理事會理事勞倫斯‧梅耶(Laurence Meyer)在其2004年所寫的A Term at the Fed中回憶道,「此次降息幅度之小,非但沒有起到平息市場不安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它們的懷疑,認為Fed或許覺得此次問題還不夠嚴重……格林斯潘如今成了攻擊對象。」
廣告當年10月中旬,格林斯潘出人意料地在兩次利率決策會議期間宣佈再次降息25個基點。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在其關於格林斯潘的傳記Maestro中寫道,格林斯潘自己並不想再次降息,但之所以如此是迫於麥克多諾和時任Fed副主席的艾利斯‧ 瑞夫林(Alice Rivlin)的壓力。到了1998年底,FOMC例行會議再度宣佈降息25個基點。市場度過了難關,格林斯潘也登上了《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身份是「拯救世界委員會」的主席,這也是如今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此外,2001年初科技泡沫破滅時,格林斯潘的大幅降息舉措也成為世人心中抹不去的記憶,這輪降息始於1月3日,同樣也是在兩次利率決策會議期間作出的決定,而這一降就是50個基點。梅耶在他的書中寫道,格林斯潘「已經決定,應該讓市場認為Fed是在有意識地提前採取行動──它不應被視為是Fed在面對迅速惡化的情況時作出的遲到的反應。」
在歷史會如何看待他的問題上,格林斯潘得償所願,不過真實情況是當時美國經濟已經發生反轉。就在格林斯潘進行「前瞻性」降息時,標普500指數已經較前一年9月創下的高點下跌近16%。
降息對市場的緩和作用是短暫的,股市在穩定數週後於2月中旬跌至新低。在此之後又下跌近四成,Fed在這期間則連續降息11次,甚至是股市2002年末觸底之後利率依然在降。如此看來,所謂「前瞻性」也不過如此。
在1987年股災和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後,格林斯潘的確迅速作出了降息的決定。但Fed這樣做並非因為困頓的市場本身發出了求救信號,而是Fed認為這兩次受公眾高度關注的重大事件極有可能會抑制整體的經濟活動。
為了幫助市場度過危機,Fed在混亂的局面下自掏腰包提供了結交易和承擔信貸所必需的流動性。而這正是貝南克在眼下的市場動盪中改採取的措施,他們都採取了大量常規公開市場操作以及放寬貼現窗口貸款條件的手段。
從這一方面看,貝南克採取的措施較格林斯潘在1998年更具先發制人特點,而且方式也與格林斯潘在1987年和2001年9月時的做法頗為類似。而且貝南克此舉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作出的:即若以目前這場危機下股市的穩健表現(較歷史高點僅回落約5%)判斷,今天這場危機的威脅程度不及以往。
值得注意的是,Fed在聯邦基金市場進行的巨量公開市場操作是以現行目標利率5.25%完成。這意味著整個銀行系統不需要降息。而貼現窗口一直鮮有銀行問津,這暗示銀行系統並非像外界宣傳的那樣囊中羞澀。
這樣說來,除非貝南克深信當前的市場危機非常有可能對經濟全局造成破壞,否則何以要降低聯邦基金利率?這也正是格林斯潘在1987年股災和2001年 911恐怖襲擊後迅速下達、而在1998年和2001年初卻姍姍來遲的信號。那麼如今支持貝南克下令降息的證據何在?幾乎所有的證據要麼顯示經濟非常強勁,要麼與是否出現信用危機,又或是與房屋市場是否下滑有關。
的確,就業數據令人失望。但從歷史角度看,目前美國的就業形勢處於「完全就業」水平,難道美國就一定要急著降息?目前的利率已經處於歷史上的低水平。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還從未有過在像今天這樣低的實際利率下發生經濟滑坡或衰退。
然而貝南克仍然承受著市場要求降息的巨大壓力。短期固定收益和利率期貨市場的走勢明顯暗示市場預計會降息,而輿論的天平也倒向降息的一方。
如果降息的原則條件能得到滿足,即強勁的經濟面臨巨大風險,那貝南克就該順應市場和輿論的要求──假如他認為降息與他維護物價穩定的職責相符。
但如果認為貝南克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才能被稱做名符其實的「大師」後繼者,那對他是不公平的,而且也太過抬高格林斯潘了。作為Fed現任掌門,貝南克到目前為止一直能夠迅速而適當地採取行動,並克服反應過度的誘惑,這都是值得我們稱道的。
【WSJ按:本文作者是Trend Macrolytics LLC的首席投資長。】
--原載:《華爾街日報》,2007-09-13(//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