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1日訊】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行己有恥:人有羞恥心,凡認為可恥的事就不去做。
三代:夏、商、周三朝。
捐:捨棄、拋棄。
顏氏家訓:書名。北齊顏之推撰,二十篇。是書論立身治家之道,辨正世俗之謬,以訓後人,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經訓。
鮮卑:本屬東胡族。分布在西喇木倫河、洮兒河間,因鮮卑山而得名。漢代時被匈奴打敗,分鮮卑、匈奴二支,匈奴亡後,漸移居匈奴故地。晉時為五胡之一,燕國慕容氏、涼國禿髮氏、秦國乞伏氏及魏國拓跋氏,皆鮮卑族。今為通古斯系。
伏事:服侍伺候。
汝曹:汝輩、你們。
小宛:詩經小雅的篇名。共六章。根據詩序:「小宛,大夫刺宣王也。」或亦指為傷時之詩。
閹然:隱蔽、掩藏的樣子。
媚於世:求悅於世人。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年 ~ 1682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以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為人,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蘇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為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出生在明朝末年,從小已愛讀《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鑑》、《史記》等書,又關心國家大事。清兵入關後,清廷以官爵籠絡文人、學者,有人推薦顧炎武當官,他認為易主而事是喪失氣節,寧死不允。顧炎武未投効當朝,反而參加了反清義軍,後因惜勢孤力弱而失敗。
顧炎武離開家鄉,到北方遊歷,一方面考察民情、研究學術,另一方面參加抗清活動。他把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編成《日知錄》,指出一個國家的興盛與滅亡,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一直流傳到今天。
顧炎武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提出以“實學”代替“理學”的主張。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除《日知錄》外,另有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