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6日訊】(BBC中文網記者蘇平)英中兩國政府都在致力於推動雙邊貿易到2010年「翻兩番」,創造的商機自不必說,但也給一些騙子有機可乘。
最近,英國英中貿易委員會、英國貿易投資署、英國駐北京大使館、駐上海、重慶、廣州領事館紛紛向英國公司發出警告:有中國公司和個人拿著「假合同」從英國公司騙錢、騙物、騙邀請信,小心上當!
據英國貿易委員會介紹說,騙局通常是這樣發生的:中方個人以某公司代表的名義與英國公司聯繫,表示要與該家英國公司簽下大宗進貨訂單。然後,邀請英國公司前往中國洽談、簽訂合同。在這個過程中,中方會要求英國公司以各種不同名義支付現金,拿到錢後逃之夭夭,簽訂的合同不過是整個騙局的一個環節。
該委員會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我說,他們在四五年前就已經開始注意到了這種騙局,但是最近,抱怨上當的英國公司劇增。有時候,每個月他們就會接到10多家心存疑慮的英國公司要求幫助調查中國公司的背景。
英國駐華使館說,落入這個騙局的不單單是英國公司,還包括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以及澳大利亞的公司。
「看似可信」
根據英國貿易委員會提供的案例分析,這些可疑的中國公司或者個人最常用的手段是將英國公司騙到中國來簽合同,其間以各種名義索要錢財、物品。
一般來說,事件的發生過程是這樣的:英國公司突然會收到來自中國的信函(通常是傳真)。這些傳真一般都使用看起來非常正規、印有公司抬頭的信紙,要求英國公司報價。這些中國公司提出的產品一般都是普通的英國製造的產品,產品的規格說明有時候寫得很不清楚。很多情況下,這些產品在中國以更加低廉的價錢很容易就可以買得到。但是,確實也有一些要求訂貨的傳真看來非常可信。
通常,中方要求報價的產品數量都很大,一般價值都在50萬英鎊以上,有時候甚至超過100萬英鎊。這類訂單對英國公司非常有吸引力。大多數案例當中,中國公司還都提出非常優惠的付款條件,比如說,談判初期就提出可以支付30-50%的定金。
初步條款談妥之後,中方毫無例外地都會邀請英方到中國來簽合同,然後會向英方提供來華必需的邀請函。同時,中方一般還要求英方來中國的時候帶上大筆現金(數千英鎊),用於「疏通渠道」或者「支付佣金」。
英國公司到了中國之後,雙方確實會舉行嚴肅程度各異的談判,談判當中中國的公司會要求英方支付佣金、現金、贈送禮品等。然後雙方還有可能簽訂合同。
回到英國之後,英國公司卻收不到中方承諾的定金。有時候,這些中國公司乾脆音信杳無,部份英國公司曾經支付過的現金也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英國駐華大使館還說,他們接到投訴的其他一些騙局還包括,中方要求英方支付大筆所謂的合同公證費。但是,中國的地方公證處根本就不管合同公證,更不用提一家地方公司和一家外國公司之間簽訂的商務合同了。
另外,一些通常起名為「貿易諮詢公司」、「貿易服務公司」的中國公司通知英國公司自己可以提供大宗合同。在經過簡短的通訊聯絡之後,即要求英國公司向中國客戶發邀請信,聲稱客戶需要到英國來檢查產品的質量。邀請信發出之後,涉嫌公司就沒影了,邀請信被他們賣給想到英國來的其他一些公司或者個人。
註冊「漏洞」
中國公司之所以能夠製造此類騙局,英中貿易委員會認為,和中國公司註冊規章中的一個「漏洞」有直接關係:中國部份公司註冊的前三個月之內無需證明全部註冊資本已經到位即可領到營業執照,一些「不客氣」的個人利用這個漏洞註冊公司,並且宣稱自己是身價「百萬英鎊的買主」,三個月之後公司摘牌走人。
鑒於近來頻頻接到此類案件的舉報,英中貿易委員會、英國貿易投資署、英國駐華使館等先後向英國公司發出警告:小心中國的假合同。同時,他們也向英國公司提出了一些避免上當的建議。
英中貿易委員會說,除非完全相信交易對方的可靠性、嚴肅性,否則不要輕易前往中國。直截了當的供貨合同一般不需要當面洽談和簽約。
建議還說,英國公司必須牢記:大部份基本的製造產品通常可以在中國境內以更低廉的價格買到。中國低廉的製造成本以及不斷改善的產品質量意味著中國進貨方不大可能從境外進口大宗的日常用品。
總而言之,他們認為,如果中方提出的合同條件優惠到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地步,說明這個合同可能真的就是令人難以相信(if it seem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
在更加嚴肅的一個層面,英中貿易委員會和英國大使館還建議英國公司不要支付任何不合法的款項、不要參與任何不合法的交易。英國公司在海外從事非法活動同樣有可能根據英國法律受到指控。他們還說,貪污行賄在中國也是非法行為,如果中方聲稱因為「特殊原因」必須打破國際貿易的慣例或者違背常規的話,英方必須更加小心謹慎、三思而行。
目前,英國有關方面已將一些英國公司上當受騙的案例提交中國有關的地方政府。
據英中貿易委員會介紹,海南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就幾起案例展開了調查。(//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