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5日訊】(亞洲時報 Olivia Chung香港撰文 / 寸草心編譯) 為了將香江打造成如大倫敦、紐約等西方國際大都會的亞洲版本,香港特區政府正促請北京放寬對深圳200多萬居民的赴港旅遊限制。
香港位於中國南海之濱珠江口東側,就地理位置而言,深圳是離香港最近的大陸城市。兩地分處深圳河的南岸北岸,香港的元朗與深圳灣隔水相望。港深之間有三個主要關口,每天過關來往兩地的人數以萬計,大部分人選擇乘坐火車、巴士和渡輪,穿梭兩地工作、讀書和休閒娛樂。深圳的總人口到達1100萬,但當中只有約 200萬有當地戶籍。
雖然近在咫尺,但因政治制度不同,兩地的社會和政治狀況迥異。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賦予媒體暢所欲言的權力,社會環境氣氛比較輕鬆;深圳是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和媒體輿論受到嚴格控制。追溯歷史,其實兩地最初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不過香港的崛起較深圳早一個多世紀。
1979年,當香江已經成功躋身全球製造業中心行列之時,深圳得到主席鄧小平的垂青,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自此,香港製造業掀起了一股將工廠遷到內地的浪潮,越來越多港人傾向到大陸買地置業,開公司辦工廠,又或以低廉的價錢休閒度假。
現在,大批深圳居民也經常往返兩地,每到大陸的黃金周(新年、國慶和五一),過關人數更會大幅飆升。海洋公園、迪斯尼主題公園、購物熱點,都是大陸赴港旅行團行程安排的必備節目。
如今,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如日中天,「華為」更成為中國通信設備製造業的「帶頭大哥」,「深圳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則是該行業最大的上市企業。與此同時,「東方之珠」香港則成功轉型為金融和商業中心,還吸引了大批大陸企業赴港上市。
隨著深圳GDP以雙位數高速增長,兩地經濟規模的差距不斷縮小。十年前,鵬城(深圳別稱)的經濟規模只有香港的十分之一,至去年已達到接近一半的水平。今年上半年,深圳經濟更創下13.2%的增幅。
因應兩地居民和商品流動日益頻繁,深圳開始為滿足跨境需要而創造便利條件。1997年(即香港主權回歸那一年),深圳市政府建議實行24小時通關制度,以加快兩地居民和商品的流動。特區政府起先對加強兩地關係之議冷漠以待。後答應予以考慮,終於在數年後採納。
香港回歸後的頭五年,由於社會狀況和收入存在較大差距,香港並不有熱中於加強與內地關係。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楊汝萬指出,鑒於香港過往的殖民地背景和心態,當時特區政府對融入內地興趣不大,直到中國正式入世,才意識到香港經濟有被大陸邊緣化之虞。楊汝萬說:「中國入世後……香港開始認識到,儘管香港以中國面向世界之窗自居,但實質上它對中國經濟生命而言可有可無。」
2004年簽訂的《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啟動後,深港漸行漸近。根據現行規定,深圳居民要以個人身份赴港,須向相關部門申請批准不超過7天的簽注。費用不高,僅需20元人民幣,等待最長7個工作日就可拿到,而且一年內申請次數不限。
現在根據特區政府的提議,深圳居民日後無須再申請簽注,直接拿著電子身份證過關即可,就同現時港人持身份證過境程序類似。不過,深圳居民目前還沒有電子身份證,據聞市政府可能於10月發放。
通過上述途徑入港的深圳居民,也不能在港打工,不過免簽注的簡化通關程序,將鼓勵他們申請香港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赴港工作。關於該計劃的宣傳在香港很多,可在深圳知道的人不太多。國際知名鋼琴家、瀋陽人郎朗,是第一個以優秀人才資格獲準定居香港,拿到香港身份證的內地人。
楊汝萬指出,免簽注赴港計劃,有助促進深港兩地之間的人才交流,及推廣「一個都會,兩種制度」的概念。他說:「計劃將能為香港提供大陸人才,這對香港力爭與紐約、倫敦等世界領先金融中心齊頭並進至關重要。」
深港兩地總人口接近2000萬,兩地經濟基礎以及出入口貿易的總額,都足以傲視亞洲。兩地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里,更甚於倫敦和紐約,貨運吞吐量乃世界之最。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估計,免簽注赴港安排,將吸引30萬深圳居民經常往返兩地。不過,香港一些工會指出,香港勞工的薪酬水平遠高於內地,即便是黑市勞工也是如此,他們擔心新安排會鼓勵更多人鋌而走險打黑市工。
楊汝萬也認為,應該對免簽注赴港的建議持審慎態度,並以剛於今年7月1日投入使用的「深港西部通道」為例說明。「深港西部通道」分別由香港和內地出資23億和10億港元建成,在香港回歸十週年紀念當日由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剪綵開通。之前,西部通道被各界廣泛唱好,開通後卻遭遇每日交通量少得可憐的尷尬境地。
西部通道的「冷遇」,同另外一個快速關口形成鮮明對比:黃崗口岸的貨車總要大排長龍等候數小時過境。楊汝萬指出,「西部通道一頭連著深圳南山區,離蛇口較近,但距最繁華的商業區福田很遠,政府或許應該利用目前的通關制度,鼓勵更多貨車改用西部通道。」(//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