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的旅行足跡漸及桃竹苗地區,大致都是以中壢為跳板,趁著陪老婆孩子回內壢娘家,然後再從內壢轉往附近的縣市鄉鎮尋幽訪勝。時間足夠則走遠,時間不足則在中壢附近的鄉鎮閒逛,大多只是尋常鄉村景致,純散心兜風而已,若要寫旅記,則就未免是小題大做了。
陪老婆回娘家之前,我總會事先上網蒐尋或檢視資料夾內,看看中壢、桃園附近有哪些景點可順道走走;前一陣子,注意到了楊梅地區的「土牛溝」資料,於是趁著今日的內壢行,順道轉往楊梅去尋訪土牛溝。
土牛溝的歷史可追溯自清朝康熙末年。當時,由於漢人不斷移入台灣,平原耕地漸少,於是漸漸侵入原住民生息的土地,因此造成激烈的「漢番」衝突,死傷時有所聞。官府三申五令,又豎石立碑,禁止漢人越入「番」界,但仍然無法阻擋這股趨勢。至清朝乾隆年間,官府為了解決日趨嚴重的漢番衝突問題,而實施大規模的劃界,在漢番界線處,開挖「土牛溝」,豎立明確的界線,既禁止漢人越界拓墾,也防範「生番」越界出草殺人。
三元宮
所謂「土牛溝」,是指這條挖出來的溝渠。土牛溝深約六尺,挖出來的泥土則堆置於靠近漢人土地這一側的溝旁,堆成土堆,高約八尺,頂寬六尺,土堆既可阻絕漢人越界,也可設隘寮觀測,以防範原住民越界。因堆起來的土堆遠看像牛背,所以被稱為「土牛溝」。
從乾隆時代至今,土牛溝歷經二、三百年的歲月,滄海桑田,舊跡大多已消失。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土牛溝照片,看起來就像是一般的水溝而已,想像多於事實。倘若現場未設立解說牌,遊客即使路過現場,恐怕也不會知道眼前的這條水溝曾是台灣開拓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一道地界。
楊梅現存的土牛溝,只有在埔心「味全牧場」內的遺跡設有土牛溝碑誌,此外,幼獅工業區高獅路上的伯公廟的廟聯起首各有「土」、「牛」兩字;還有楊梅、湖口之間的楊湖路(桃13鄉道)途中的「三元宮」後方也有土牛溝遺跡。網路上雖然可找到一些資料,但都僅有文字敘述而已,所以無法得知土牛溝正確的位置,只能到了現場再蒐尋看看。
三元宮後方的水圳(土牛溝?)
我從內壢走中山高,下楊梅交流道,沿著台一線前行,再右轉楊湖路(桃13鄉道),很順利地找到三元宮。然而三元宮的後方田野阡陌,鄉間小路無數,根本無從判斷,眼前的溝溝渠渠,究竟是灌溉水圳,或是排水溝,還是昔日的土牛溝?在附近小路闖蕩,隨意拍攝而已。
唯一看到比較像「土牛」模樣的,是埤塘四周堆起的土堤,高高厚厚,引人好奇。爬上土堤之後,一座像湖泊般的埤塘便出現於眼前。桃園台地本以埤塘多而著名,而楊湖路沿線又以埤塘密集而聞名。
在三元宮附近繞了好一會兒,看見不少圳道溝渠,但無法確認,只能「馮京當馬涼」,發揮想像力,以聊慰土牛心情。雖然尋找土牛溝不成,但還是將旅記寫出來,以就教於楊梅地區的耆老先進及文史工作者。
波斯菊花田。
更何況,這一趟便非毫無收穫。例如,在楊湖路三段326號的民宅旁,我就遇見一大片波斯菊花田,菊花燦爛綻放,迎風招展,令人駐足留連,不忍離去。而花田與公路之間,隔著一條大水溝。資料上說,昔日的土牛溝從湖口延伸至楊梅,經過三元宮後方,沿著楊湖路往埔心方向而行。波斯菊花田旁的這條大水溝,在我的眼裡,也可有可能是昔日的土牛溝。
富岡老街的巴洛克風格建築
此外,來到三元宮附近,才發現這裡距離縱貫鐵路的富岡車站已不遠,於是便順道去逛富岡老街。富岡,舊稱「伯公岡」,車站前的老街上,呂家聲宅邸為富岡的地標,那大正年代巴洛克風格豪宅,可以想見昔日呂家的財勢及富岡的繁榮。然而歷經歲月變化,富崗老街變得沈寂,街上的舊建築已不多見,僅呂宅旁還有一排紅磚舊屋,散發出濃濃舊情。大部份的建物都已改建。整體而言,老街風味無法與湖口老街或三峽、大溪老街比擬。
富崗老街十字路口的伯公廟已經過重蓋,富岡車站也已重建,變得現代新穎,水泥及瓷磚取代了舊式木屋黑瓦,車站內及車站外,空蕩寂靜。耗資打造的新車站未能留住繁華歲月,卻送走了綿綿舊情。富岡老街風情,只能想像而已。
回程,我繞往楊梅的幼獅工業區,經過高獅路,沿途卻沒看見那座土牛伯公廟。最後來到埔心牧場,想進去瞧瞧牧場上僅存的土牛溝遺跡。這處遺址的位置最明確,我想應該沒有理由會再錯過。
到了埔心牧場的入口處,才知道門票要250元。這下子又猶豫起來。我曾看過埔心牧場土牛溝遺址的照片,只是一條小水溝而已。是否要花250元門票進去看一條小水溝呢?當下覺得不值得,卻又不忍離去。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呢?我繞著牧場外的籬欄走,邊走邊想,走了一公里路,終於決定放棄。
君子慎乎獨處,豈能為了250元,而成為穿牆之徒呢?只好輕嘆說聲:「再會吧!土牛溝。」
旅記日期:2006.10.04 (寫於2006.10.19)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www.tonyhuang.idv.tw/@(//www.dajiyuan.com)